著眼破解老工業基地結構性問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增強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調研時指出,“制約東北地區發展的突出問題是結構問題,必須下大力氣改變一直以來的偏重工業型、偏資源型、偏傳統型的產業結構,改變工業一柱擎天和產業結構單一的‘二人轉’產業體系,改變傳統產品占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的單一產品結構,改變得越快越主動,拖的時間越長就越被動”。結構性問題還需結構性改革來破解。結構問題的實質,從經濟學來看就是社會的稀缺資源被投放在無效產業上,形成產能過剩,資源錯配,經濟缺少進一步前進的支撐點。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縱觀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經濟規模和層次不斷提升的經驗,就是因為產業結構會通過充滿活力的經濟機制,自動地提升、調整、吐故納新。所以,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放在產業轉型升級上,堅持“加減乘除”一起做,推進技術、產品、業態、商業模式創新升級,以產業結構層次的躍升帶動老工業基地生產力水平的躍升。大力推動支柱產業高端化、傳統產業品牌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瞄準“老字號”,加快技術更新改造和產能結構調整,推動支柱產業向高端化發展;瞄準“原字號”,用“全產業鏈”思維深度開發傳統產業,依托優勢資源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推動傳統產業向品牌化發展;瞄準“新字號”,從資金、政策、機制全方位支持,從研發、示范、產業化全過程引導,推動“互聯網+”、物聯網、電子商務、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和業態規模化發展。同時,要堅持發展現代農業方向,積極穩妥推進糧食去庫存,加快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建設,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
著眼破解老工業基地動力性問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尋求和凝聚經濟發展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時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突出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現了成功的顛覆性創新,市場就會以波瀾壯闊的交易生成進行回應”。東北經濟下滑,既有周期性、結構性、制度性等問題在“三期疊加”下集中釋放的原因,也有動力失衡、動力不足的問題。辯證地看,外部因素是快變量,內部因素是慢變量,但關鍵還是在于內在因素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解決動能問題,重塑動力供給,就是破解當前東北振興所面臨的主要矛盾。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過程,就是東北地區尋求發展新動力、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
我們要立足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認識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的內在聯系,積極在全社會營造勇于變革、勇于創新的發展氣場,針對當前東北地區創新氛圍不夠濃厚、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不夠突出的問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眼構建全域創新體系,著力抓好基礎研究平臺、創新型大學和重大項目立項與實施,筑牢科技創新能力之基;按照科研規律辦事,在科研立項、成果處置、薪酬分配等方面給予高效和科研院所更大自主權,激活體制創新活力之源;破解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瓶頸,努力解決科研與經濟連接不暢、“兩層皮”問題,化解成果轉化瓶頸之痛;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厚植創新創業發展之魂。特別是要著眼全產業鏈謀劃創新,不斷壯大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燃氣輪機、先進發動機、集成電路裝備、衛星應用、光電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積極促進產業創新和產業體系優化,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不要投資,而是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把有效資源和有限資源放在有效的供給上,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在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進程中,要著力優化新增投資結構,削減產能過剩領域的低效和重復投資,重點擴大有利于創造新供給和滿足新需求、彌補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短板、促進先進產業、技術和業態發展的有效投資,堅定不移地培育一批既影響當前、又引領長遠,既有利發展、又關乎民生的優質投資。
著眼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深入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著力在“去”上下功夫。突出精準發力“去產能”,牢牢把握鋼鐵、煤炭、水泥等重點領域產能情況,嚴格實行項目準入制度,升級存量產能,壓減落后產能,優化增量產能,防止出現重復投資和新的產能過剩。突出綜合施策“去庫存”,針對房地產庫存問題,聚焦新型城鎮化發力,通過規劃引導、戶籍改革、發展租賃市場等方式逐步降低商品房庫存;針對糧食庫存問題,聚焦“全產業鏈”發力,加快加工消化現有庫存,利用好國家玉米臨儲制度改革倒逼種植結構調整,使庫存保持在合理水平。突出防控風險“去杠桿”,加快處置存量債務,優化企業資產結構,構建合理可控的融資模式,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切實把風險降到最低。
著力在“降”上下功夫。成本既是經濟的函數,又是制度的函數,從供給側來看,就是要統籌好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把“降成本”與“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結合起來,深化行政管理、財稅體制、產品價格等領域改革,改善發展軟環境,放松供給約束,破解供給抑制,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努力降低制度成本、交易成本、管理成本、要素成本,同時全力推動一汽等重點國有企業搞好“四供一基”分離等改革,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實現在改革創新中“降成本”。
著力在“補”上下功夫。積極擴大有效合理投資,提高供給體系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圍繞補齊產業發展短板,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體量向規模化轉型、功能向專業化轉型、品質向高端化轉型、布局向集聚化轉型、業態向國際化轉型,促進產業結構向“三二一”加快演變。圍繞補齊所有制結構短板,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著力破除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努力打破“投資不過山海關”的發展怪圈。圍繞補齊城市功能短板,堅持實施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提升“雙核帶動”戰略。一方面建設新區,培育城市新的增長極,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步伐;另一方面,加大舊城改造提升工作力度,抓好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為廣大市民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避免出現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圍繞補齊民生改善的短板,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把精準脫貧作為1號民生工程,認真落實“五個一批”要求,爭取率先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我們將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重要講話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按照“打先鋒”“站排頭”標準,攻堅克難,真抓實干,努力打贏這場攻堅戰,為把長春建設成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發展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