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 陳春良 葉興慶
閱讀提示
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淡水資源稀缺的國家,如何集約高效可持續地利用農業資源,是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從近些年我國各地的探索情況來看,設施農業在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保障鮮活農產品的全年均衡供給、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作用。
與設施農業發達國家相比,現階段我國設施農業還存在不小差距,需要多策并舉推動我國設施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我國發展設施農業的重要意義
對我國這種人多、地少、淡水資源稀缺的國家而言,發展設施農業對加速推進傳統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向集約高效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發展設施農業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集約化利用。過去30多年來,我國農業生產的一個突出特征是,以化肥、農藥等化學投入品的密集投入和過量消耗水土資源驅動產出增長,農業生產的資源依賴性較為顯著,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發展設施農業,一方面可以通過單產增加和立體化栽培等方式提高耕地的產出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精量施肥、精準灌溉等技術,降低栽培過程中的水資源消耗和化肥、農藥施用量,提高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效率。
發展設施農業有利于提升鮮活農產品的全年均衡供應能力。過去,我國北方地區由于緯度較高,冬季平均氣溫較低,自然條件下受低溫制約露地種植難以開展,冬藏大白菜、土豆、蘿卜等成為多數居民冬天蔬菜消費的主要品類。受制于水資源不足、晝夜溫差大等影響,我國高海拔地區長期以來蔬菜、水果的供應數量及品類都較為不足。近些年隨著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設施園藝在這些地區的大規模推廣,冬季蔬菜、瓜果供應不足和品種有限的局面得到了極大改觀,有力提升了當地“菜籃子”和“果盤子”產品的均衡供應能力,保障了人民群眾果蔬消費的多樣性。與露天蔬菜瓜果栽培只能集中在4月至10月并高度依賴自然環境的風調雨順不同,日光溫室、塑料大棚設施保護下的蔬菜瓜果生產基本可以實現“全年無休”。
發展設施農業有利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傳統上,我國農業生產的一個典型特點是耕種和田間照料的間斷化,農戶剩余勞動時間較多,平均下來農業勞動的生產效率較低。由于農產品通常只通過批發商渠道銷往外地,使得農產品種植只能獲得微薄的生產收益,農業附加值整體較低。發展設施農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以上局面。一方面,設施農業是一種“全季節”生產供應的農業,設施農業發展較快的地方,農業勞動力可以在全年得到相對均衡、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由于生產組織更加工廠化、環境設施更加友好可控化、產品更加特色品質化,果蔬適合采摘的時間也比傳統露天栽培大為延長,設施農業項目通常能夠開展休閑觀光、采摘體驗和定制化生產等多樣化服務,以設施農業生產為主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有利于提升農業附加值,擴大農戶分享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的增值收益。
多途徑促進設施農業提質增效
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設施農業面積已具有相當規模。但是,從設施農業的技術水平、產品體系、要素支撐、服務配套、技術創新來看,我國與設施農業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不小距離。具體來說:其一,在裝備技術方面,以簡易技術為主,多功能多因素的主動環境控制技術尚處于引進、探索和起步階段。其二,在產品體系方面,種植品種較為單一、附加值不高。其三,在要素支撐方面,人力仍舊是最主要的投入要素,勞動力素質總體不高,機械裝備的配備比例較低。其四,在經營配套方面,產業鏈分割明顯,市場營銷等配套支持和商業模式創新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