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于“內-外”視野,提升話語方式的有效性
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增強話語的有效性需要既從“話語內容”,又從“話語方式”上入手。打造行之有效的話語方式,可以從國內、國際兩個層面上來考慮。
從國內來看,有效的話語體系和話語方式,要解決的問題是,讓人民群眾理解、接受并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話語方式的建構上,要堅持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社會話語之間的有機統一。政治話語是關于政治思想觀念、意識形態、政黨價值觀、政策方針的話語表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涉及回答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動力、領導核心等重大政治問題,其表達方式首先是政治話語方式。學術話語是指具有一定理論支撐并由特定概念、語言、范疇等構成的話語,具有較強的規范性、學理性和科學性。社會話語,是在社會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話語,是對人們基本生活的話語表達,具有通俗易懂、使用范圍廣等特征。某種話語體系一旦采取了大眾化的表達方式,就容易被大眾所理解、把握和運用。例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大眾話語,就很容易打動人,獲得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在表達上,要將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社會話語有機結合起來,缺一不可。只有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在政治上,說得對;學理上,說得通;大眾宣傳上,老百姓聽得懂。堅持從多個方面改進我們的話語表達方式,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例如,總書記用“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等耳熟能詳的詩詞來表達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更容易引導人們增強道路自信。
從國際上來看,有效的話語體系和話語方式,要解決的問題是,外國人如何清晰、準確地理解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從而為中國的發展創造一個更好的國際環境。因此,話語的表達方式至少要堅持下面幾個原則:一是學理性原則。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權,首先還是通過嚴謹的邏輯方式、科學的范疇和概念精準地表達出話語體系的內容,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和實踐探索。現在,有些話語表達形式就缺少學理支撐,沒能精準地反映對象。二是普遍性原則。講好講透中國故事,要善于運用國外受眾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和手段,努力做到“中國立場、國際表達”。這就需要我們的話語形式要盡可能普遍化。一些過于意識形態化的、過于本土化的話語方式,外國人很難理解,這會影響到內容的傳播。中國夢在表達方式上就堅持了普遍性的原則。中國夢的表達方式很容易獲得各國人民的理解和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出訪期間,多次講到中國夢與非洲夢、亞洲夢、美國夢、世界夢是相融相通。這些觀點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三是簡明扼要原則。簡明扼要的表達,更容易讓人記得住。如,我們黨提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三個有利于”標準,就容易被廣泛傳播。在中國道路、中國理論的對外宣傳上,我們更應當采用簡明扼要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