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西式選舉民主的病根、大學教學、G20杭州峰會、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國際貿易和投資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金太軍、周義程:西式選舉民主的病根是資本主義經濟結構】
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金太軍、周義程撰文指出,西式選舉民主的上述病癥表明,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和個人主義文化都是造成前述病癥的原因。而相對于個人主義文化,資本主義經濟結構更具有根本性,故而資本主義經濟結構是西式選舉民主的病根所在。西式選舉民主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之上的。私有制與選舉民主具有天然的矛盾性。由于能力、機會、運氣和親人為自己積累的財富以及人脈關系的差異,人與人之間必然會存在物質財富占有量的差別。這本是一個符合客觀規律的正常現象。然而,當這一現象與資本主義私有制邂逅之后,就如同干柴烈火般燃燒起來,導致整個社會的財富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并導致整個社會出現結構性分化,整個社會日益明顯地區分為精英階層和大眾階層,精英與大眾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
面對西式選舉民主被資本力量操縱、受政黨惡斗困擾和選民短視束縛的現實,西方國家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西式選舉民主是有制度性缺陷的,而這種缺陷無法依靠民主的自我修復機制來彌補,故而必須不斷對西式選舉民主進行改革。然而,知易行難。少數富人實際上已經掌握著政治權力,普通公眾雖然對這種被操縱的民主不滿,但其抗議示威等行為的力量有限,加之政黨惡斗的背后實際上是各自所代表的資本寡頭之間的利益博弈,因而為了讓選舉民主徹底擺脫金錢的控制和走出惡性斗爭的困境,更多地只能依賴于這些富人自覺自愿的自我革命,而這必然會觸及富人的根本利益,因此將會比觸動其靈魂還難。即使富人們愿意做出犧牲,但要徹底消除西式選舉民主的病根,就必須消解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制度根源,而在這一點上,富人絕不可能讓步。
摘編自《紅旗文稿》
【曹東勃:今天的大學教學需要一場深刻的“供給側改革”】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曹東勃認為,今天的大學生思想活躍,有著強烈的學習興趣、懷疑精神和創造能力,絕非玩世不恭、游戲人生、毫無信仰的一代。但如果教師不注意研究時代特點的變化、教學對象需求的變化,仍然教條刻板單向度地進行“供給”,實際上就是一種無效供給,且有可能造成如下的悖論與窘境:學生枯坐課堂、心不在焉,認為老師老套死板,課程無聊乏味,全無學習興趣;老師口不應心、言不由衷,認為學生頑劣厭學,缺乏自我認同,喪失教學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的大學教學,的確需要一場深刻的“供給側改革”。
摘編自《文匯報》
【路日亮、曹得寶:踐行新發展理念,鞏固G20杭州峰會成果】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路日亮、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曹得寶指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對于鞏固G20峰會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推進落實創新發展理念,建設創新型世界經濟;推進落實協調發展理念,建設聯動型世界經濟;推進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全球可持續性發展;推進落實開放發展理念,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進落實共享發展理念,建設包容型世界經濟。
摘編自 光明網
【張英洪: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得不到保障與實現】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英洪指出,當前,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受到侵害或得不到保障與實現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大方面:一是已有的法律制度得到不貫徹落實。二是有的法律條款規定不合時宜,或存在立法空白。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有的法律規定已滯后于實踐發展的需要,存在不利于保障包括農村婦女在內的農民土地權益的內容。三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滯后。從全國而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至今仍缺乏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與制度規范。廣大農民包括婦女的集體財產權益的保障與實現面臨傳統體制的嚴重制約。四是一些地方強征強拆現象突出。非法強征強拆是侵害包括農村婦女在內的農民土地財產權利最嚴重的現象。農村婦女通過男女平等獲得的土地權益,在不受制約的地方政府強征強拆中隨時都有可能毀于一旦。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張燕生:重振國際貿易和投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撰文指出,當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投資引擎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一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的第八個年頭,世界經濟復蘇依然乏力,已成為世界歷史上經濟復蘇最緩慢的時期之一。二是國際貿易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大幅下降。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最新預測,2016年將是國際貿易增速連續低于世界經濟增速的第五個年頭。三是國際投資增長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也在下降。2015年國際投資總規模仍沒有恢復到危機前水平,而且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資本大量外流帶來了貨幣貶值、債務負擔上升和結構性矛盾凸顯等問題。四是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加劇了“低技能低收入”和“高技能高收入”的兩極分化,世界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7左右,超過了國際社會公認的0.6的“危險線”。重振國際貿易和投資,推動各國貿易和投資合作不斷深化,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出口和進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平衡,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增進世界經濟福利,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