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導致輿論的多元化,進而推動或拖延改革的步伐
主持人:快速的經濟發展,導致社會人員結構更多元,各社會主體為自身利益都想推出對己有利的方案、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就會通過社會輿論反映出來。這會對當前的改革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喬新生:經過長期的經濟發展,富裕起來的人民群眾希望發出自己的聲音,一些既得利益集團愿意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發展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必然會導致思想的多元化和輿論的多元化。
中國目前有眾多的社會階層,其成員的職業、身份、利益、偏好、文化背景、價值取向、行為方式都很不相同。各階層成員之間有相容互補的一面,同時也存在矛盾性的一面。他們都在尋找自己的代言人,試圖影響國家的政策、改革措施等。
主持人:多年來,我們的改革方向非常明確,改革進程或快或慢一直在推進,但有一些人是“不改不滿,改了也不滿”,改革共識的達成為什么這么難?
唐亞林:我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各社會主體價值認知偏好的側重點不同以及排序不一。正因為對不同的價值存在認知偏好不一,排序不一,以及價值選擇組合不一,導致各社會主體力量對以問題解決方案為導向的當下中國發展路徑以及制度建設方向的認同沖突,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社會價值觀分化等轉型困境一時難以消除。
主持人:中國各地發展程度不一,人員結構多樣,關注點和期待值相差較大,想各方滿意一致前行也不太現實,這就需要有效尋求改革共識的最大公約數,最大程度地照顧各方利益。目前的情況下,該如何著手?
唐亞林:尋求當代中國改革共識的最大公約數,需要以問題解決方案為導向,以底線思維為基礎,以獲得感、滿意度和認同度為評判標準,在利益分配、制度建設、價值維護三大領域做到三個“有機結合”:第一個“有機結合”,就是把民眾對物質利益為核心的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實現人的人身安全、法治保障等制度建設有機結合。第二個“有機結合”,就是把每個人的“安身立命需求”與民眾的群體需求、社會的和諧需求、國家的繁榮需求有機結合。第三個“有機結合”,就是把執政黨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情懷與知識界的憂國憂民情懷、民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懷有機結合,讓冷嘲熱諷的心態、冷眼旁觀的心態、事不關己的心態、只看重眼前利益與個體利益的心態少之又少,共同營造為全面深化改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優良政治生態環境。
改革者要主動研判輿論,化解矛盾,推進改革
主持人:為了一致前行,繼續全面深化改革,當前的改革者應該如何對待社會輿論?
喬新生:構建中國的社會輿論環境,其重要意義不亞于改革開放初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堅持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不僅要在理論上有充分的認識,而且要在行動上有充分的準備。
改革者應當有廣闊的胸懷,不斷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對于來自國內外的明槍暗箭,應當勇敢地迎接挑戰,對于國內出現的各種聲音,應當積極地加以引導。對于批評中國的聲音特別是批評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聲音,不能充耳不聞,而應該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詳細解釋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系統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從而使改革成為全民共識。
只有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改革輿論氛圍,讓每一個公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才能及時發現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使中國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取得成就。近一段時間,圍繞著垃圾焚燒發電廠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所引發的群體性事件說明,如果只是有正確的發展目標,而沒有充分依靠人民群眾,廣泛征求人民群眾的意見,沒有在民主協商基礎上制定具體的發展規劃和改革措施,那么,“出力不討好”的現象將會越來越多。只有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在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原則指引下達成共識,全面深化改革才不會激化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