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機構加上原有組織,研究“一帶一路”的“小分隊”多了,自然就有了“組建聯盟”“抱團出?!钡男枨蠛涂赡苄?。于是,隨之而來的,就是蔚為壯觀的一帶一路智庫“聯盟”大軍。主要有:由中聯部牽頭,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等單位共同成立的“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截至2015年底,已有聯盟成員80多家;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沿線多個國家智庫組建的“絲路國際智庫網絡”;由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蘭州大學和俄羅斯、韓國高校等47所“一帶一路”沿線國高校組建的“一帶一路”高校國際聯盟智庫;由17家國內高校及社會研究機構共同發起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研究智庫聯盟,等等。當然,這其中獨具特色的一家,就是我們的“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嚴格說來,我們不是以智庫機構為單位組建的聯盟,而是以智庫專家、媒體專家、企業精英、政府負責人為單位組成的智庫網絡。
以上還僅僅是不完全統計。應該說,就一個戰略問題,全國各地不約而同地組建這么壯觀整齊的專門化研究隊伍,是非常少見的。哪怕同為當前中國發展三大空間戰略的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問題,哪怕熱度很高的g20、金磚國家研究,都沒有這樣的“戰隊規模”。
組建隊伍是基礎,開展研究才是目的與關鍵??梢哉f,從提出倡議到開展探索,從尋計問策到制定規劃——在“一帶一路”的演進過程中,中國智庫每個環節都不曾缺席,智力貢獻貫穿始終。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已有60多家研究機構對“一帶一路”進行研究,形成的成果是豐富多樣、比較厚重的。僅僅舉例已經難以窮盡,我們不妨根據“一帶一路”的重點任務以及智庫自身的主要職責分類來看。
首先,從“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任務來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內涵何在、怎樣實現、有何難點重點風險點,應該說,多家智庫都分別做出了專項研究;而尤其要注意的是,如果說開展研究、提出建言是一種間接的推動方式,那么,具體到“政策溝通、民心相通”這頭尾“兩通”來看,智庫已經用舉辦活動、直接交流等身體力行的方式,成為直接推動“兩通”達成的行為主體。在上午致辭中,周漢民主席曾經談到,這兩通,其實是最難的。我非常同意,因為他們是軟實力的體現,軟實力比硬實力往往更難提升,而這個任務,恰好就是智庫的職責所在,可見責任重大。
換個角度,從智庫本身具有的核心職能來逐項細看,更能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智庫雖然沒有先發優勢、還面臨許多缺項與短板,但至少在“一帶一路”研究中,已經做出了很多理論結合實踐的獨到貢獻。
我們從智庫的五大核心職能來看:
首先是資政建言:體現為為決策貢獻智力資源,在國家、地方各級層面上輔助決策制定、監督政策實施、評估政策效果。據我們的統計,在2015年的地方工作報告中,全國31個省市(除港澳臺外)全部提出了積極對接“一帶一路”的計劃,對怎樣發揮地緣和資源優勢,將戰略機遇轉化為新一輪更高層次的競爭優勢作出思考和部署,這其中,智庫功不可沒。
其次是理論創新:智庫紛紛圍繞“一帶一路”組織課題、開展研究、編寫專著、發布觀點。研究越來越具體細化:港口建設、投資風險、國別地圖、經濟貿易、甚至地名溯源、語言研究、教育文化……不一而足。這個要盤點的話,從很多專著的名稱就可以看出來,我們商務印書館就推出了不少,我不一一列舉了。
再次是輿論引導:“一帶一路”關注度高,誤解和疑難也不少。不僅是國際社會有疑惑,國內的“問號”也很多。我們的智庫通過組織舉辦各類論壇、會議、交流,通過在大眾媒體和自媒體上積極發聲,來解讀政策、答疑解惑。
第四個,社會服務:為不同區域、產業、行業、企業發展提供戰略咨詢、編制發展規劃,在工具性層面上,開發數據庫、信息庫、資料庫,提供可供查詢應用的智慧產品與技術產品,為“一帶一路”建設開展培訓與咨詢。
最后,公共外交:走出國門或者請進外賓,以會議、交流、合作研究等形式促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方案的理解、認同、接受,提高中國國家形象和國際影響力。
這一點,尤其要看到的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公共外交被簡單等同為政策的“補充手段”、“創可貼”,主要形式是集中化地依靠大眾傳媒去影響國際。今天,在公共外交的眾多主體中,智庫正在脫穎而出,“智庫外交”已經成為公共外交中一個強有力的、特色鮮明的、高智慧含量、高說服力和影響力的專門分支。它強調雙向對話、持續溝通、建立長效機制,且比起一般的社會團體更能夠恰到好處地理解和傳達國家意圖。我國智庫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智庫外交,非常有利于加深雙方的相互溝通和理解,對相關國家的政策制定、社會認知塑造有著實際、深入的影響。
對這些內容,我大致概括了6個詞、24個字:勇于先行、敏銳前瞻;活動密集、研究深入;助推決策、啟迪民眾。其中前兩個詞是態度與作風,中間兩個詞是行動與成果;最后兩個詞是作用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