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智庫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致情況。下面簡要講講媒體方面的情況。
從最近的兩件事說起。
第一件:人民日報社最近舉辦了一個規格很高、規模很大的論壇:2016“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來自101個國家的212家媒體參加了會議,商討主題:“命運共同體、合作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還專程發來賀信:希望各國媒體用好這個平臺,為推動國家關系發展、溝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積極有為,為“一帶一路”建設發揮積極作用。這已經是此論壇的第三屆了。通過這個論壇,我們與其他國家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新聞產品互換機制,實現新聞資源共享,推動團組互訪、人員往來和廣告合作等等。
第二件:4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起,五洲傳播中心聯合沿線國家的媒體代表、文化使節、文化機構,共同成立了“一帶一路”媒體傳播聯盟,并發布了“絲路電視”跨國聯播網等合作項目。來自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探索頻道、新加坡、蒙古國等的17家媒體簽署了聯盟倡議書,倡議各國媒體及文化機構,凝聚智慧,打造文化精品;凝聚力量,致力國際傳播;凝聚資源,形成互利共贏新局面,共同弘揚絲路文化和絲路精神;號召絲路沿線各國媒體攜起手來,共同促進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促進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這兩個代表性事例背后,還有許多例子,我們不再列舉。從這兩件事中可以看出什么呢?我想,至少有這么幾點:
1、媒體在“一帶一路”建設者中最直接、最基本的角色是記錄者、傳播者,展示和傳遞什么?理念、政策,信心、愿景。既要忠實傳播政策文件、權威聲音,也要通過宣傳我國經濟政治民生等各方面的穩定發展,傳播信心、底氣,還要告訴社會各界我們的歷史與積淀,我們的愿景和目標。在此過程中,不能掩飾不足、諱言阻礙,而要坦誠以待。
2、和智庫一樣,媒體通過國際合作、公共外交的形式,成為“政策溝通”“民心相通”的使者和直接推動者。在與國際友人交往過程中,用自己的言行傳承絲路精神,傳播中國能量,拓展中國的“一帶一路”朋友圈。同時,遵守雙向互動的原則,讓沿線各國能夠真實發聲,“人人成為歌唱家”,畫出情通意合同心圓。
3、“一帶一路”是偉大工程,也是發展契機;需要媒體為之付出,也必將以其巨大紅利反哺媒體,使媒體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受益者和獲利者。隨著媒體“走出去”傳播中國聲音、推廣中國方案,媒體自身的品牌傳播、國際視野、對外話語權也一定會得到很大提升。
以上是智庫和媒體分別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不容否認的是,和這些正面現象并存的,也有明顯的短板和不足。例如,對智庫來說,很多研究是不是能落到實處,是不是能把好的研究成果輸送到該送的國家、國民心里去,起到“溝通民心”的作用?而媒體,在宣傳上,是不是還存在著不分對象、不注重文化差異性,用力過猛、造成對方誤解、懷疑甚至懼怕的現象?應該說,都是客觀存在的。那么,就應該回到我們開頭所說的路徑上,通過智庫和媒體的融合發展來互相補足、讓正面效應最大化。
那么,這種融合,到底怎么做?我想,一切都處于探索之中,但至少有幾點,可以供大家去思考和嘗試:
1、機構的融合——強強聯合,建立特色鮮明的媒體型智庫或媒體屬性突出的專業性智庫,打造在研究能力、傳播力、影響力方面都兼備、要素齊全的新型智庫。
2、人才的融合——在智庫中聘請一部分經驗豐富的媒體人員做兼職研究員,在媒體中通過組建學術委員會、顧問團隊等形式充實一批智庫專家,通過機制性、長效性的做法,提升智庫的研究能力和傳播能力,充分發揮智庫“小核心、大網絡”的人才特性。
3、項目的融合,或者流程的融合。由媒體與智庫共同策劃研究選題、資政項目,把傳播環節前置,在研究一開始的時候,就充分考慮到成果轉化與傳播力、影響力,既考慮決策影響,也考慮社會影響、國際影響。
4、技術與文化的融合,也就是傳播手段與思想內容的融合。要根據“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過程,充分發揮智庫和媒體的雙重優勢,積極開發既符合“一帶一路”構想發展需要又適應傳播規律的產品,不斷提升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能力。
5、理念的融合。例如,智庫向媒體學習思想產品的多樣化開發,學會“一魚兩吃”“一魚幾吃”,適應網絡時代分眾化、差異化傳播需求,把同一個思想產品加工成一系列不同產品,進行精準傳播,效益最大化;媒體向智庫學習以思想、觀點說話,擺脫空泛乏力的宣傳腔、喊口號,學會講有思想含量和中國主張的中國故事。
可以嘗試的還有很多。總之,怎樣加強“一帶一路”的學術研究、理論支撐、話語體系建設,怎樣積極宣傳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媒體與智庫怎樣從“你還是你,我還是我”的簡單相加關系,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相融格局,還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