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輿論引導、家國天下思想、學校教育、綠色金融、G20杭州峰會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義芹:輿論引導不是宣傳部門的“獨角戲”】
天津社會科學院倫理學研究所楊義芹表示,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和應對絕非輿論宣傳部門的“獨角戲”,需要有大宣傳、大輿情的格局,相關部門不可稍稍“減負”。面對突發事件,輿論宣傳部門提供專業的、技術層面的支持(以縝密的預案為遵循、以嚴格的流程為規范、以可靠的制度為保障),而事件本身特別是參與處置工作的相關部門應該是輿論引導中的主體,因其專業視角與對核心信息的掌握,往往是“當局者清、旁觀者迷”,他們的答疑解惑更有針對性、權威性、可信性,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場優勢,應該是輿論引導和應對特別是新聞發布中的“主角”而不是“配角”。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田海平:把家國天下的情感邏輯詮釋為天下倫理觀】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田海平認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彰顯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從家國天下到命運共同體的道德詮釋的基礎上。一方面,道德詮釋必須立足于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自身條件,把家國天下的共同體倫理與中華文化的世界意識貫通起來,使之煥發出一種舊邦新命的使命感,使文化走出去成為中國價值觀的道德詮釋的推動力量。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新格局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外部條件。中國價值觀的道德詮釋只有回應經濟全球化的文明格局,才可能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不可少的倫理資源和精神要素。我們必須把家國天下的情感邏輯詮釋為建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上的天下倫理觀。
摘編自《光明日報》
【程亮:學校教學資源分配標準必須多元】
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程亮指出,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小社會,有各式各樣的“物品”需要分配,比如班級的位子、課程資源、課堂教學、教師對待學生的方式(關愛、批判、表揚和鼓勵等)、學校設施或設備、評價或獎勵、資助、學生職位以及懲罰等。這些“物品”對每個孩子在學校甚至未來生活中的成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它們在性質、目的或功能上又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其分配的公平標準或尺度也應該是多元的。學校在分配各種“物品”時,應從它們各自的性質和目的出發,因循不同的標準進行多元分配。但是,更為重要的是,要避免它們在分配上的相互支配和僭越。比如,教師在成績評定時要根據學生表現出的卓越或優異程度分配分數,但是不能因為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卓越而使其在獲取其他學校資源如班干部崗位上具有支配性的優勢。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李志青:以綠色金融填補環保資金缺口】
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李志青認為,過去的數十年里,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留下了大筆環境欠賬,在環境與經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缺口,現在必須還上這筆歷史欠賬。目前的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留給我們進行環境治理的時間并不多,必須在進行環境意識動員、制度動員和經濟動員的同時同步引入市場化工具,由此,綠色金融應運而生。在當前,環境保護的各種資金缺口大約在4萬億元~5萬億元左右,而政府性投資僅能解決其中的15%~20%,其余的缺口怎么辦?只有動員私人部門加入。而沒有金融工具的支撐,私人部門的積極性恐怕也不高。另一方面,綠色金融其實可以為眾多產能過剩部門“減杠桿”。簡單而言,就是要通過環境規制和標準將市場資金從傳統的制造業部門擠出來。要做到這一點,除了政府部門的環境規制之外,更離不開金融部門和市場的相應支持。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陳華興:G20杭州峰會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向】
浙江省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陳華興表示,G20國家承諾將確保經濟增長的益處惠及所有人并最大程度釋放發展中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增長潛力,為各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表率;積極發起《二十國集團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倡議》,通過自愿政策選項,強化包容增長,提升發展潛力;努力促進基礎設施投資,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礎設施項目質量;促進包容的勞動力參與、減少不平等、消除貧困,確保經濟增長、全球化和技術創新的益處普惠共享;妥善處置難民危機,共同應對由于暴力沖突導致的遷徙,加強對難民及難民安置的人道主義援助;妥善應對抗生素耐藥性等公共健康問題,促進全球安全,確保可持續增長與發展。G20杭州峰會提出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全球貿易和投資治理格局、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全球發展治理格局,展示了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新框架,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全球經濟治理明確了方向。
摘編自《浙江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