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百人論壇第二屆年會系列專稿十五】
借助“一帶一路” 民營企業“走出去”的實踐與思考
作者:天津市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天津賽恩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左曄
大家好!
我是一家有著24年歷史的民營企業的創業者,同時兼任著天津市工商聯副主席。我想結合我們企業“走出去”的實踐,以及通過工商聯這個平臺所了解的其他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案例做一個簡短發言。因為時間關系,我歸納了以下幾個關鍵詞并稍加闡述:
一、歷史的必然
要深刻認識今天的“走出去”和歷史上的“走出去”有根本性的不同。這對我們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如何判斷和決策要不要“走出去”、怎么“走出去”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國際上常聽到這樣兩句話:“地球上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餐館。”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不乏闖蕩世界的基因;第二,那個時代的“走出去”基本來自于民間,大多是因為貧窮,主要從事的是低端勞動。
然而,今天的“走出去”卻有本質的不同。首先,習主席倡導的“一帶一路”是重要的國家規劃,是國家組織、政府驅動的主動“走出去”;其次,這次中國積極主動“走出去”融入世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更是我們大國崛起的歷史必然!
我們做企業的常常關注微觀事物,但是在“走出去”這個問題的認識上一定要宏觀一點、高度一點。因為作為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民營企業,你今天如果不“走出去”,明天將錯過一個時代的機遇!
二、合作是根本
國際上我又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一個中國人是龍,一群中國人是蟲。”這話雖然刺耳,卻道出了我們文化中的缺陷。應該承認,我們的文化中太缺乏團結的基因了。是因為我們是泱泱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嗎?是因為傳統儒家的中庸之道嗎?抑或是農耕經濟的狹隘?我們的國歌誕生于民族危亡之時,歌詞傳唱至今,是因為國歌的精髓其實就是團結!
我們許多民營企業以往習慣單打獨斗,因為有所成功和積累,讓自信心特別爆棚。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面對“走出去”切忌單打獨斗!在這一點上我們有沉痛的教訓,也有初步成功的心得。時間關系,我簡單說兩三個案例。
1.單打獨斗失敗案例
6年前,因為兒子在悉尼上學,經常往來兩地,便非常希望投資一些項目。后經人介紹,投資了當地二代華商移民的一個環保公司,占30%的股權。后因為合作方挪用資金,不僅投資回報為零,投資本金也沒無法保證。更沒有想到的是,要清算這筆投資,除了要聘請澳洲出庭律師外,光是法院受理開庭排期居然就要一年時間,且有各種不確定因素,一百萬澳幣很可能打了水漂。教訓是深刻的,那就是缺乏一個國內環保產業同行作為合作伙伴,沒有在調查階段請同業人士提供專業意見。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草率而為,在資金及時間精力上都是損失!
2.年輕人創業的機遇案例
天津海創國際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網站“LETS GO”致力于境外投資項目,是由一批青年海歸創辦的境外投資互聯網平臺。場場境外投資說明會反響熱烈。重要的是能夠吸引境外非常專業、很有實力的企業、中介和金融機構遠赴重洋參加,也說明境內外巨大的潛力需求,印證了“一帶一路”中國概念背后的巨大魅力!
3.產業鏈對接成功案例
與天津本土最大的民營奶企合作,共同收購澳大利亞維洲的牧場。通過選育優良奶牛,對接國內奶企、奶農的需求,打通供需產業鏈,形成產業互補。
三、對接是關鍵
境外投資,一個千古不變的法則是要投資“會下蛋的雞”。我們中國的富人太喜歡投資房地產,結果現在遭到許多投資國的政策抵觸和民眾反感,最重要的是境外投資房地產回報并不高,不能跟國內相提并論。悉尼一個大的地產中介朋友跟我說,一個國內富豪請他幫助斥資2億人民幣購買了一處豪宅。該建筑超百年歷史、無敵海景、超大花園。但是這位富豪只住過一次,幾天的時間。一年以后又請他幫忙盡快賣出。這說明投資帶有盲目性。這樣的房子去養老可以,但是如果要投資回報必須去找“會下蛋的雞”。
我們投資澳大利亞維洲牧場就比較有心得了。因為我們抓住了國內奶企、奶農對優良品種奶牛的需求;另外,又抓住澳洲政府在礦業滑坡以后大力發展農牧業優勢資源,迫切希望與中國對接的愿望。首期6千畝牧場迅速交割完成,后續4萬畝進展順利。更重要的是,通過優育優良品種奶牛,并聘請澳洲先進育種基因公司服務,將奶牛人工授精,帶胎裝船運回國內,相當于“買一贈一”,并降低了飼養成本,很受國內奶企歡迎。我們又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構建了一個服務于國內廣大奶農的互聯網供需對接平臺,讓個體奶農幾頭牛的訂單也能實現貨進源頭。一句話:利用國內與國際的供需差,讓“走出去”項目成活率高。既“走得出去”又“走得回來”。澳洲牧場和政府非常歡迎這樣的投資,國內產業也非常需要成本較低、品質優良的回流產品,取得了多贏的效果。所以說產業鏈對接非常重要,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