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社科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方松華 馬麗雅
近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中國道路等話題,成為國外學者關注的焦點。對中國道路世界影響力的解讀和梳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國道路的特征及定位,更好地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深刻地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優勢。
重組國家等級體系
如果說改革開放使中國成為世界焦點,那么對中國道路的討論則推動了國外學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考。這些思考不再單單停留于中國道路的本身,而是逐漸將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的影響聯系起來。
首先,中國道路重新解讀了西方的發展理念,證明人類文明發展道路的多樣性。按照左翼理論家阿里吉的總結,中國發展道路的成功,可能有3個積極后果:中國重組當今由西方主導的國家等級體系,東亞領先的時代或許帶來國際間更大的平等;中國或許比歐美更少軍事色彩,更多和平傾向;中國道路開創了建立在市場交換基礎上更加平等、更加人道的東亞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打破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壟斷地位。
其次,中國帶動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推動世界經濟格局積極變化。未來學家奈斯比特分析,在世界經濟格局視野下,當前新興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兩大特征:試圖減少對發達國家的依賴,推進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合作;在與中國展開多方面合作的同時,尋求更為獨立自主的發展方式融入世界經濟格局。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將逐步擺脫西方世界在政治和經濟上的話語霸權,在世界舞臺上獲得更多的獨立自主。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能夠在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表達意見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這讓過去“南北經濟不對等交換關系”出現根本性變化,推動著生產活動重心向非西方世界轉移,加速了全球財富與權力的重新分配。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難免涉足西方固有的勢力范圍。近年來,西方學者關于“中國威脅論”的片面鼓吹就是一個例證。但與此同時,一些西方學者也開始對自身發展模式進行反思,比較中國的“精英領導制度”與“西方民主選舉制度”的優劣。美國專欄作家布魯克斯就坦言,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一個經濟事件,也是一個文化事件。也許在將來,和諧集體的理念能和自由主義的美國夢一樣引人入勝。
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了人們對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以及兩種不同發展模式的思考。一些西方觀察家認為,中國的政治體制有引導社會追求長期目標的優勢,這是陷入短視、民粹與分裂的西方民主所欠缺的。
進一步擴大國際話語權
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世界意義的分析和評論中,國外學者的不同傾向和視角,可以為中國未來提供一種宏闊的視野。因此,對這些討論需要有理性的認識、判斷與分析。
中國道路對發展中國家的吸引力,推動了對西方模式的反思,但我們依然需要進一步擴大國際話語權,以讓世界更了解中國。為此,應該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以既有世界普適性,又具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特征的話語體系,來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性分析國外學者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動因,辯證看待中國道路對西方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不論對新興經濟體,還是非洲、拉美國家,中國自身的發展經驗及實踐都表明,世界經濟格局可以被發展中國家所重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全球化,但也有義務推動全球化。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積極主動地融入經濟全球化,從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出發,推動世界經濟格局的完善。
國外學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意義的判斷,豐富了研究中國道路的層次和角度,但我們對于中國的發展水平和存在的問題也應有清醒認識。中國飛速發展的同時,所生發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各種矛盾與不平衡,既是中國固有的問題,也多是世界性難題。因此,深化改革不僅是為了解決中國問題,而且是為了更好地破解世界性難題并提供“中國方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離不開幾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和創新。如同我國知名學者梁漱溟所說:“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參考國外學者的視角,在新歷史條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是要在“認識老中國”的基礎上,及時回答實踐提出的新課題,在不斷地創新實踐中拓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不是學說,而是運動。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已經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可以是引領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對不同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而言,共產主義并不是空想,它源于實踐和運動,也體現于不同國家的實際結果之中。只要結合本國本民族的實際和特色,積極反思并解決實際問題,就能使自身發展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