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必須提高景區的服務能力,調動民眾的參與和積極性,加強衛生以及現代化的設施建設。尤其是不能出現要錢照相、強迫購物的現象,這也是大國國民素質的一個體現。只有做到賓至如歸,世界各國的人們才會愉快地來參觀游覽。而我們的百姓也能夠開開心心地掙錢生活。
三、文化遺產與城市的互動關系:活化、利用與再創造
1)利用文化遺產,提升文化創意產業
如何把生意做成藝術,把藝術品轉化成商業,實現商業價值,是文化遺產和創意產業的一個新課題。
臺北故宮的創意產品也風行寶島。比如,原本賣膠帶紙是普通小商店就能做的小生意,但把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跡“朕知道了”印在膠帶紙上,就把這筆小生意做成了文化。結果產品一上市便賣斷了貨。此外,還有明星文物翠玉白菜,被開發利用后做出的創意產品銷售額,占到故宮創意產品的32%。
對于博物館而言,藝術授權為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開辟了一個廣闊的領域。博物館通過藝術授權可以減少和剔除產品設計和生產環節,給消費者帶來更優越的產品。
另外一個文化遺產再利用的領域是建筑遺產。比如一些被廢棄的廠區廠房,只要合理利用,精心設計,就能為當代人提供新的使用價值。重要工業遺跡的再生設計要實現兩個重要目標:既要有利于工業遺跡的保護,又要能促進城市建設的發展,要將保護與更新、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如設計師雅克?赫爾佐格和皮埃爾?德梅隆在英國倫敦發電廠所做的創新就是一個很好地案例。
倫敦熱電廠建立于1994至1995,是倫敦地標,可惜后來被廢棄。2000年英國泰特現代藝術館在原地誕生,便重新煥發活力。從熱電廠到藝術館的變身似乎太不可思議,但這一改造卻是工業遺產研究者們所津津樂道的改造性再利用案例之一。目前,由此熱電廠改造的藝術家工作室、公寓、酒店已經價格飛升,炙手可熱,成為倫敦生活的新時尚區。文化遺產的再利用,建筑是很好的利用載體。
2)舉辦國際藝術節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僅在于經濟之繁榮,地理位置之優越,或自然風光之美,而更在于其包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
藝術節是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溝通的橋梁,集中地體現了民俗和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讓下一代的孩子們通過藝術節的窗口,了解到世界不同的文化和習俗,以及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今天,經濟與文化日益融合,已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人們對節慶也是越發重視,但東西方對于節慶的形式和認識還存在著不小的差異。
目前,國內很多城市為舉辦藝術節不計成本,過于形式化,背離了藝術節原有的宗旨和目標。如果要讓民俗文化造福子孫后代,它就不能僅僅作為一種歷史的記憶,相反,它必須成為一種常態,在現代生活中繼續流傳。因此,節慶應以民眾為主,強調與民同樂,重視民間文化交流的實質和形式,提倡原生態的表演,同時應鼓勵青少年參與,從而實現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的主旨。
國際藝術節慣例:
1、經濟實惠、回歸民間、小型多樣、內容豐富。
藝術節主辦方需要負責受邀對象到達之后的食宿、交通以及零用金,而受邀對象所需的機票及演出費用則自理。藝術節期間,代表團的成員可以居住在當地居民家中,以便雙方能更好地進行交流和了解,消除由于誤會和生疏而產生的彼此間的隔閡以及文化上的沖突。
2、返璞歸真,保護原生態。
所有的舞蹈和樂隊都需要現場伴奏,不得使用電聲和CD等現代手段。
3、藝術節不可忽略的幾大要素:民眾參與性,大眾娛樂性,青少年的教育性,傳統民俗的普及性,活動的持續性發展以及民族文化的傳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