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據開放、網絡安全、鄉村治理、農村公共文化、“扶教”、軍事“標準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新紅:數據開放是大數據戰略的突破口】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張新紅指出,建立大數據的基礎設施,可以讓經濟增長潛力迅速迸發出來,這是因為公司可以用這些數據創造價值,進而可能創造新的服務行業。數據已經在那兒了,開放沒有什么成本,贏得的卻是新的發展機會。需要說明的是,大數據戰略中的數據開放,與我們常說的信息公開有所不同。以往的信息公開往往是政府將加工好的信息放到網上去,而數據開放則強調開放更多的基礎數據,比如,交通大數據、通信大數據等。讓基礎數據流動起來,才能夠真正釋放其應有的價值,才能夠通過這些數據去整合資源,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業態。
摘編自《經濟日報》
【陳家喜:網絡安全的維護需要政府與社會的合作】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教授陳家喜認為,盡管互聯網是一個高度自我管理的網絡世界,但不是“網絡公民”可以完全自治的虛擬空間。網絡威脅的存在不僅讓單個的終端用戶難以處置,即便是強大的政府也難以招架。網絡安全威脅發展速度非常快,所以更好的辦法是實現政府與社會合作,實現從個人和企業及時獲得最新的建議和技術動態,從而做出相應的回應。由于互聯網是一個由網絡企業、使用者、政府乃至國際組織等多元主體構成的虛擬空間,互聯網治理也應是由所有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治理過程。并且,網絡安全的威脅日新月異,政府單一主體難以做到全面及時防御。利用互聯網企業的技術優勢,提升社會公眾的網絡安全意識,加強政府和社會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成為世界各國加強網絡安全的普遍做法。引導私營部門成立網絡安全小組或協會,加強業內之間、業內與政府之間的網絡安全威脅信息共享與溝通,實現“以網管網”。
摘編自光明網
【趙秀玲:避免鄉村治理信息化建設“一刀切”】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趙秀玲指出,在中國鄉村治理中,信息化建設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它雖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今后不斷給予解決。與城市相比,鄉村基層有很多顯在或潛在的因素制約著信息化建設,這是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一是要根據鄉村實際進行信息化建設,避免“一刀切”的機械做法。二是要處理好信息化服務與常規式服務的關系。三是要避免信息化帶來的干部脫離鄉村基層群眾的傾向。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劉剛:打造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共享平臺】
劉剛撰文指出,創新農村公共文化管理運行機制,打造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共享平臺。只有推進基層公共文化資源有效整合和統籌利用,提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才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從而使文化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創新農村公共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鼓勵群眾和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發揮村委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作用,鼓勵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基層文化設施的社會化運營,引導群眾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務。要創新文化服務方式和手段,深入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暢通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渠道,采取“訂單”服務方式,實現供需有效對接。探索實行錯時開放,提高利用效率。同時充分發揮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利用公共數字文化項目和資源,為基層群眾提供數字閱讀、文化娛樂、公共信息和技能培訓等服務,克服遠程服務能力不足、服務方式和手段落后的問題。
摘編自《學習時報》
【孫惠玲:“扶教”供需精準是關鍵】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孫惠玲認為,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扶教”要精準,精準是關鍵。首先制定的政策要精準,精準安排讓每一項政策落地的相關制度和機制。“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師是提升鄉村教育質量的關鍵。只有精準識別需求,充分供需對洽,發力才能精準。近年來,鄉村學校硬件建設投入加大,辦學條件顯著改善,但布局不盡合理,資源結構性短缺,使用效益不高的問題依然存在。同時,管理目標要精準,要制定并分解鄉村“扶教”工作目標,落實主體責任。精準管理不但要使“扶教”實施項目順利開展,更要構建常態化、長效化的“扶教”機制,還要使每項具體措施落地生根。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胡思遠:實現軍事“標準化”是各國爭奪的戰略制高點】國防大學胡思遠認為,在信息時代,“標準”已經成為整個體系的靈魂,成為各國技術與產品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標準”在軍事應用上,還有另一層重要含義。信息化戰爭中,裝備個體在整個裝備體系中的功能和地位發生了變化:不僅要求通過應用信息技術發展嵌入式電子信息裝備,增強其本身的作戰效能,更強調借助數據鏈等信息交換手段,使平臺不再只是搭載、投放武器系統的工具,而是信息化武器裝備體系中互聯的一個節點。因此,提高裝備作戰能力的途徑已經轉變為既要提升裝備本身性能,又要通過信息技術發揮體系整體效能,兩者并重的方式。構建信息化裝備體系的關鍵,是實現不同武器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互操作,而實現“三互”靠的就是頂層設計和標準化,即以頂層設計為核心,以開發和貫徹協議標準為前提,成體系地建設武器裝備。近幾年來,美軍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加大推行新的協議標準的力度,也說明了“標準化”的重要性。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