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應提振基礎研究

2016-09-25 09:25 來源:人民日報  我有話說
2016-09-25 09:25:43來源:人民日報作者:責任編輯:胡曉鈺

準確研判 科學籌劃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應提振基礎研究

  作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 楊衛

  科技是國之利器。習近平同志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出了明確要求,并強調要“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離不開基礎研究的源頭供給。準確研判和科學籌劃基礎研究發展,對于打造科技核心競爭力、構筑先發優勢、蓄積長遠發展原動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三個同步”:我國基礎研究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研究穩步發展,研究產出持續增長、學科演進態勢良好、重大原創突破如“星星之火”正在蓄積“燎原之勢”。目前,我國基礎研究總體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階段。

  基礎研究學術產出的數量增長與質量提升同步。國際科技論文是基礎研究的重要產出指標。從數量上看,我國科學家發表的國際科技論文數量不斷增長,多年穩居世界第二位。“十一五”期間我國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突破了全球總數的10%,“十二五”期間達到全球總數的18.43%,這一加速增長趨勢還在繼續。雖然我國科技論文的篇均被引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學術影響力上升速度超過其他國家,領域加權影響指數(FWCI)從1997年的0.37上升到2015年的0.86。我國基礎研究在鐵基超導、量子信息、拓撲絕緣體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超級計算等方面的成就舉世矚目。

  研究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同步發展。研究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是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的執行主體。目前,我國C9(九校聯盟)高校與中國科學院在研究隊伍體量、科技論文產出數量、高被引論文數量等方面基本相當。換言之,我國高水平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的學術能力都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國內發展與國際融合同步。近年來,我國在國際科學交流與合作方面呈現與國內科學事業發展同步的特征。通過國際科技論文合作情況的網絡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在2009年國際科學合作網絡中的中心度為0.588,與加拿大、日本、荷蘭并列世界第七位;而2014年我國的中心度提升至0.658,位居世界第七位,已超過了上述3國。同時,我國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處于網絡核心的國家有著實質性合作,尤其是與美國合作密切。中國科學正在從被動向主動、從參與向主導、從輸入向輸出轉變,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三個并行”:夯實創新驅動發展的科學基礎

  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體系布局調整是推進我國科技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為“五大計劃”之一,承擔著支持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培養人才和團隊、推動學科交叉等重要職責。作為培育源頭創新的重要戰略支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將在統籌支持基礎研究中發揮更大作用。

  立足我國基礎研究發展的新起點,我們提出“三個并行”的發展目標:2020年達到總量并行,即學術產出和資源投入的總體量與科技發達國家相當,學科體系更加健全,奠定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科學基礎;2030年達到貢獻并行,即力爭中國科學家為世界科學發展做出可與其他科技強國相媲美的眾多里程碑式貢獻,形成若干引領全球學術發展的中國學派,助推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達到源頭并行,即對世界科學發展有重大原創貢獻,有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源頭創新工作,為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源頭支撐。圍繞“三個并行”這一目標,我們要聚力前瞻部署、聚力科學突破、聚力精準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按照上述“三個聚力”的思路,著力瞄準基礎前沿,支持探索研究;著力強化智力支撐,培育科學英才;著力創新儀器研制,強化條件支撐;著力促進交叉融合,孕育重點突破;著力深化開放合作,推進國際化發展。

  “三個轉變”:提振我國基礎研究

  當前,基礎研究的轉型升級時不我待。我國基礎研究應盡快完成以下三方面的轉變,加快實現我國科技創新從跟蹤模仿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的躍升。

  從滿足于增量型研究向追求重要科學突破轉變。絕大多數科學知識是增量累進向前發展,較少見但令人耳目一新的則是通過全新研究方法或理論解釋的應用催生新范式、新領域,實現科學知識的突飛猛進。當前,激勵原創突破已成為各國科學界的廣泛共識和行動。目前,我國激勵科學家潛心鉆研科學難題的氛圍還不夠濃厚,對需要長期努力才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系統性工作耐心不足、支持機制有待完善。應通過深入的戰略研究審視科學前沿,選準戰略方向,長期穩定支持若干系統性工作,在蓄勢已久的重要基礎和前沿領域催生更多的原創突破。

  從單一評價體系向主客觀評價兼具的復合評價體系轉變。以往的科研評價體系主要依據比較單一的數量指標,當一套數量指標落伍后則代之以另一套數量指標。這一評價體系廣受詬病,但目前尚無新的可替代的評價體系。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完善評價體系,評價維度應避免單一、短期,探索建立主客觀相結合、在充分的基本科學數據支持下的同行專家評議體系。依靠客觀的科學數據測度和主觀的同行評議意見,形成質量、貢獻、績效等有機結合的復合評價體系。

  從被動式科研誠信監管向主動式學術倫理體系建設轉變。科研誠信和學術倫理建設是營造良好學術生態的重要方面。應注重從被動式接受投訴舉報轉向主動式體系設計與實踐。主動出擊的誠信監管不僅力度更大,也更具震懾效應。要建立主動搜尋的科研誠信監審系統,進一步開展嵌入倫理通則與倫理示范的探索。建立科研誠信舉報網站和數據分析系統,積累結構化案例庫,為科研不端行為處理和警示教育提供參照。(楊 衛)

[責任編輯:胡曉鈺]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