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出版趨于繁榮
這里所說的商業出版,系指以書坊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營利為目的,包括創作、編校、印刷、發行在內的圖書制作和傳播活動。
在雕版印刷發明前,書籍的制作完全依靠抄寫,不可能實現批量化生產,價格昂貴,這極大地限制了圖書的流通和知識的傳播,閱讀成為精英階層的專利。即便雕版印刷術發明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主要是用來印刷歷書、經文和符咒,很少用來印刷其他圖書,圖書的商品化程度很低。
宋元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上述狀況開始有所改變,除官府和寺院刻書外,建陽、杭州、成都等地興起很多以營利為目的的書坊,刊刻了大量典籍,圖書由此開始大規模進入商品流通領域。這一時期,除了傳統的經典著作外,書坊也開始刊刻科舉考試用書、日用類書、話本小說及雜劇。但是,在宋元時期的出版業中,官刻仍居主導地位,書坊刻書也以傳統的經典著作為主,通俗讀物所占比重較低。
明中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業出版空前繁榮,書坊眾多,圖書內容和種類豐富,出版規模較大,形成了幾個全國性的圖書刊刻和流通中心。概言之,明中后期商業出版的繁榮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第一,從出版主體看,在官刻、私刻(又稱家刻)和坊刻共同支撐的出版業中,坊刻超過官刻,開始居于主導地位。第二,除了傳統的出版中心建陽、杭州等地外,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出現很多新興的商業出版和圖書流通中心,主要有南京、蘇州、湖州等。其中,萬歷年間(1573—1620),僅南京一地的書坊就有150家左右。北京的坊刻雖然不及上述地區發達,但圖書流通也頗為活躍。第三,刻印技術有了突破性發展,套印、饾版和拱花技術得以發明,并得到普遍采用,字體、版式和裝幀也發生很大變化,圖書的外在形態日趨多元化和精致化,甚至還出現了五色套印。第四,圖書種類和結構發生變化,通俗文史讀物、日用類書、蒙學讀物和科舉考試用書成為商業出版的主打品種。第五,作者隊伍發生變化,在商業出版發達的地區,一些文人特別是中下層文人將創作和編輯圖書作為重要的謀生方式,職業或半職業的作者和編輯隊伍開始形成。第六,普通工商業者成為商業出版的受眾之一。與此同時,士大夫階層也開始分化,部分士大夫的閱讀情趣發生變化,逐漸與市民階層趨同。
出版一旦進入大眾傳播階段,就會對思想文化和社會變革產生巨大推動作用。明中后期,商業出版的繁榮使出版業初步具有了大眾傳播的性質和功能,為新思潮的興起提供了陣地,并使精英文化產生分化。更為重要的是,商業出版的繁榮促進了知識的下移和大眾文化的傳播,有助于打破精英文化對知識的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