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合意
說起這兩年藝術團體演出,對一個現象感觸很深,就是大團與小團的“對流”。大團,特別是國家級院團,到基層演出、體驗生活已成為常態;小團,比如縣級劇團,參加國家級藝術活動和亮相首都舞臺,也越來越多。
這種上下對流,真的是好現象,可謂善莫大焉、利莫大焉。
大團走下去,送去高水平節目,既滿足群眾不斷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對藝術家來說也是難得的體驗——更真切地感受大地的溫度和濕度,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和對作品的態度,使內心與大地更近,與群眾更親,作品和表演也接受最質樸最直接的檢驗。
大團走下去,還能更好發揮對小團的藝術示范、引領作用,并能從小團身上受到一些啟發。近一個時期,文化部直屬院團不斷加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力度,除了服務廣大群眾,還分別在“小團”建立藝術幫扶點,在農村廠礦等有了生活體驗基地。這樣,既送戲,也送技,還能扎根汲取營養,一舉數得,其用情也深沉,收獲也豐碩。
大團走下去,使藝術家們的技藝除了表演于“廟堂之高”,還能施展于“江湖之遠”,領導滿意,群眾歡喜。大團及其藝術家們深入到基層,在真切感受人民群眾藝術渴求的同時,更能反躬自問自己的文化責任,會更珍惜舞臺機會,對藝術投入更深情感。
常年在基層摸爬滾打的小團有機會“上來”的,也越來越多。比如,前不久中宣部、文化部在北京舉辦的基層院團戲曲會演,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臺劇目中,縣級劇團的占了多數。一些省份也將基層優秀劇節目組織到北京,比如剛剛舉行的福建地方戲經典折子戲演出,就很受首都觀眾歡迎,而參演團體中不少也是“小團”。
小團上來,既能在更大范圍內讓觀眾領略“小地方”的藝術風情、特色,展示文藝百花園多姿多彩,對小團來說也是難得的機會。來到都市大舞臺,基層藝術工作者接受不一樣的觀眾檢驗,也能多個角度觀察、體驗生活,審視自身藝術,開闊藝術視野。這樣,在腳踏大地的同時,會有更高的藝術尺度、藝術追求。而且,專門進行的座談、研討,一方面使基層藝術工作者得以與“大地方”的專家、同行交流對話,論藝切磋,另一方面,這些專家與同行也會感知基層藝術工作者的苦與樂、困惑與追求,豐富自己的藝術視角。
當年,一出《十五貫》,對昆曲有再造之功。如今,這些小團亮相首都舞臺,對戲曲傳承發展的作用不容小覷。或許,這是一個小團甚至一個小劇種的里程碑,從此很可能士氣高了,凝聚力強了,市場影響力大了;在本地或許會更受關注和關愛,進而使大家更有精氣神,更加自信,更努力拿出好作品。
總之,這種大、小團的上下對流、互動,好處多多。大團走下去,更接地氣;小團請上來,更有生氣。一下一上,就像云團對流,從而風云激蕩,電閃雷鳴,創作的火花迸射在空中,藝術的甘霖噴灑在大地。(宋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