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穎
中國早期美術教育興起于清末民初這一劇烈變動的歷史時期。由于“重道輕藝”的傳統價值觀念受到來自西方科學精神的挑戰,“格致之學”開始在“廢科舉、興學堂”之后的教育體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中國美術教育此時也發生了質的變化。作為通商口岸的廣州,外來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也刺激了當地美術發展。廣州市立美術學校就是在這一基礎上成立的中國第一家地方性公立美術教育機構。它將現代美術教育體系從西方移植到中國,并且落地生根,培養出了一批劃時代的大師,改變了廣東現代美術的格局。
花(油畫) 1931年 梁錫鴻
劉素薇肖像(油畫)1942年 李鐵夫
目前,“藝圃開荒——從赤社到廣州市立美術學校”在廣東美術館開幕,共展出赤社與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相關代表作品100余件,包括胡根天、馮鋼百、李鐵夫、譚華牧、關良等人的早期作品。此次展覽以赤社與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現存散碎的作品和文獻為基礎,以縱向發展的時間為線索,通過歷史敘事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初步勾勒出這所新式美術學校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教學體系以及藝術實踐的面貌,以此探析中國早期美術教育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實踐經驗,并分析其思想根源與社會原因。不僅使觀眾了解西方油畫在20世紀上半葉在廣東畫壇傳播、變異和發展的脈絡,充實我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的研究,也從歷史發展的客觀角度為今天美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借鑒。
五四運動以后,隨著各種美術思潮的廣泛傳播,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力推新式美術教育的開辦,為美術教育在官方法定的范圍內逐漸爭得了一席之地。作為通商口岸的廣州,外來文化滲透和影響也刺激了當地美術的發展,一批滿懷創作激情與救國熱忱的藝術家走出國門,與世界藝術潮流直面碰撞,又雄心勃勃回到這片西畫教育近乎空白的土壤,在帶回西洋美術樣式和技法的同時,也引進了美術學校、美術展覽會、美術出版物、畫家社團等一系列美術活動新機制。尤其是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的成立,填補了地方公立美術教育的空白,在中國早期美術教育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變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21年,在時任廣東教育委員會行政委員許崇清的提議下,由留學歸來的胡根天、陳丘山、梁鑾、梅雨天、徐守義等人發起19世紀20至30年代廣東最早的西洋美術研究團體——赤社美術研究會,這是廣東成立最早的西畫研究團體。赤社以“集會最早從外國學習美術回來的畫家和招收當地一些有志于西洋畫的青年研究美術、交流經驗”為宗旨,聚集了有留學東、西洋背景的馮鋼百、雷毓湘、關金鰲、黃潮寬、崔國瑤、朱炳光、許敦谷等西洋畫家,成員雖有不同的留學背景,畫風各異,但對于藝術都懷有“赤誠的心和赤熱的血”,有“開拓自己理想中的藝術天國”的崇高使命感。他們一方面舉辦西洋畫展覽,引導民眾正確認識西洋畫,開啟欣賞西洋畫風氣;另一方面積極創辦美術學校(私立赤社美術學校),為當時熱愛西洋畫的青年們提供了正確指引和學習途徑。赤社的成立,帶來了廣東現代美術新氣象,也為“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的成立奠定了堅實而重要的基礎。
1922年,以“赤社美術研究會”成員為基礎,胡根天、馮鋼百等成立了中國第一所地方公立性質的美術學校——廣州市立美術學校。該校是20世紀初廣東乃至中國畫壇紛繁復雜狀況的縮影,各種流派、觀念相互碰撞,不同藝術風格在美術教育中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市美”一直延續胡根天所提倡的“學術自由”辦學思想,實行“兼容并包”的教學方針,先后聘請了一批在日、美及歐洲受過高等美術教育的人士來校任教,如馮鋼百、譚華牧、何三峰、陳士潔、許敦谷、關良、趙雅庭、丁衍庸、倪貽德、陳瑞章、陳錫鈞、胡善馀、鄭可等人,構成了藝術精英隊伍。這批由古典寫實派、后期印象派、野獸派等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組成的藝術家隊伍帶來了西方現代藝術的嶄新知識和觀念,培養西畫人才,以圖實現“教育救國”的遠大志愿。
面對西洋畫的充分輸入,本土傳統繪畫的守護者也將廣州市立美術學校作為堅守國畫宗風、弘揚傳統文化的陣地。無論是堅持“臨摹”,注重筆墨技法的傳統教學方式,還是強調“折衷中西”藝術革新理論,兩種傳統繪畫的教學實踐相得益彰,共同促進國畫復興運動的發展。同時,當本土傳統文化、審美價值觀等遭遇包括學校體制、課程設置、分科分類等在內的西方現代美術教育體系,兩者之間不斷對話,改造和適應、碰撞與交融,這樣的過程對于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史的建構和發展也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廣東國畫研究會對傳統的深刻理解與嶺南畫派帶有沖擊性的折衷追求在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的教學實踐,也體現了其“兼容并包”的教學方針。
廣州市立美術學校一直辦了16年,直到日軍入侵華南才結束。作為傳播西方美術的窗口和新美術運動的策源地,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的成立為現代美術教育在廣東的推廣和應用提供了現實有利條件,這批現代美術的拓荒者背負著強烈的藝術時代感和社會使命感,吹響了變革中國美術教育的號角,他們不僅在美術觀念和技術層面為國人帶來了啟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力求改造和振奮民族精神的一次積極嘗試。在這期間,廣州市立美術學校培養了李樺、吳子復、伍千里、黃篤維、賴少其、劉侖、梁錫鴻、趙獸、司徒奇、陳煙橋等一批知名藝術家。這些現代教育制度培養出來的新型知識分子所接受的美術教育與舊式學堂那種師徒之間私相授受的畫學關系有很大不同,他們緊隨老師帶來的現代藝術的“新氣象”,積極組織美術社團活動,向社會大眾宣揚進步文藝思想,部分學生在救亡圖存、反抗侵略的使命召喚下,積極參加進步藝術團體,走上了革命道路,并成為了左翼美術的中堅力量,繼續著“為藝術”或“為人生”的藝術實踐,把現代美術的火種播遍全國,對當時以及戰后中國美術史的建構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