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護文化遺產的實踐與經驗——
項兆倫副部長在第三屆愛丁堡國際文化峰會上的主旨演講
應英國文化、媒體與體育部邀請,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率中國政府文化代表團訪問英國,出席8月24—26日在愛丁堡舉辦的第三屆愛丁堡國際文化峰會,并發表了題為《中國保護文化遺產的實踐與經驗》主旨演講,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的政策理念、工作方針、管理架構和工作成就,重點與參會的各國文化主管部門部級官員和專家學者分享了中國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的實踐經驗和有益作法,得到與會嘉賓的熱烈回應。演講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出席愛丁堡國際文化峰會,學習交流各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和實踐。
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中國政府高度贊賞并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文化多樣性、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方面的工作,先后加入了多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類公約,包括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2005年《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在認真履約的同時,中國政府與教科文組織保持著良好的互動合作關系,在北京設立了教科文組織支持的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在中國四川舉辦了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為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搭建了交流和展示平臺。
近幾十年來,中國正處在經濟、社會改革與發展的全新時期。如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進程中保護好豐富的文化遺產,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中國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致力于解決的重大課題。中國政府將文化遺產的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保護機制,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
一是加強政策立法。1982年,中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11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這兩部法律的出臺,為中國依法保護文化遺產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國務院設立了專門的職能機構,由國家文物局和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分別負責全國范圍內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國各省(市、區)也分別出臺了地方性條例,設立了專門的職能機構。截止到2015年,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約計1.13萬個,工作人員16.6萬人。
二是確立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方針。中國政府確立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工作方針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是基于文化遺產自身的脆弱性和瀕危狀態而提出的。“合理利用”強調發揮文化遺產在現當代社會應有的作用。針對文物的“加強管理”和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是對合理利用的補充,體現了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的差異。物質文化遺產強調對遺產本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傳承和再創造。
三是開展大規模的調查統計和記錄,建立清單制度。1956年至今,中國開展了3次全國性的文物普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點76.7萬處,可移動文物4000萬(套)。1979年開始,中國開展了對民族民間文藝現象的調查,迄今已收集資料約50億字,出版了《十大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318卷,約4.7億字。這本《志書》收集的民間文藝現象覆蓋了中國各民族各地區,被學術界譽為“中國民間文藝的萬里長城”。2005年至2009年期間,中國開展了全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收集珍貴實物和資料29萬件,文字記錄量20億字,錄音記錄23萬小時,匯編普查資料14萬冊,普查資源總量近87萬項。通過調查,我們掌握了中國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和保護現狀,建立了中國文化遺產的清單制度。
中國的文化遺產清單制度為四級名錄體系,即國家、省、市、縣四級。目前,中國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96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29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28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3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372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共有1986名。
2006年起,中國政府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至今已有11年。文化遺產日的設立旨在提高全民文化自覺意識。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始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指導下開展的。為加強履約能力建設,我們正在對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開展新一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的培訓,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員加深對《公約》和《倫理原則》的理解與把握,并使之更好地與中國各地的保護實踐結合起來。
在這里我想與國際同仁分享近年來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探索的理念和做法。
在近年來的工作中,我們總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三個理念:
一是在提高中保護的理念。作為活態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是人的傳承。只有不斷提高傳承水平,才能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力和吸引力,維護和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鼓勵和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加入傳承行列,實現可持續的保護。
二是走進現代生活的理念。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活態傳承實踐。要提高遺產保護與民眾日常生活的關聯度,通過提高傳統藝術的表現力和傳統工藝的設計、利用水平,將提高遺產持有者的傳承能力與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聯系起來,讓社區民眾更積極、更廣泛地參與遺產保護,實現遺產的保護與再創造。
三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態保護理念。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環境息息相關,失去了特定的環境,便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和條件。因此,我們要求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其得以孕育、滋養的人文環境一起保護。
在上述三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重點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加強對遺產持有者和相關從業者的培養。對杰出的遺產持有者,我們認定為代表性傳承人,并對其進行多種扶持。目前,我們已對571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了搶救性記錄,全面記錄、整理和保存他們掌握的知識和精湛技藝;中央財政補助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2萬元人民幣傳承活動補助經費,出資建設了9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設施,今后五年還將再建200個。目前,中國各地已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展示館(室)8720處。2015年起,中國文化部和教育部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委托大學對遺產持有者和普通從業者開展培訓,提高他們的學習和傳承能力。目前已有57所大學參與,培訓學員4500余人。在未來五年內,我們將培訓10萬人次。這項計劃得到了大學的積極響應,不僅為不同民族、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開辟了新路徑,也為大學參與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搭建了平臺。
二是推動傳統工藝振興。針對紡染織繡、陶瓷、漆器等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們提出了“生產性保護”方式,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在生產實踐中激發遺產自身的生機和活力。自2011年以來,我們建立了10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舉辦了多次全國性展覽展示活動。2015年,我們啟動了“振興傳統工藝”工作,通過建立振興目錄、培訓相關從業者、加強理論與技術研究、支持企業和大學與手工藝人合作等多種方式,明顯提高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和再創造水平。目前,傳統工藝振興已經寫入了中國政府的工作文件,我們將著力推動傳統工藝傳承水平邁上新的臺階。
三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性保護。2007年起,中國先后在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文化遺產價值突出、特色鮮明的區域,設立了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支持地方政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其得以孕育、滋養的人文環境一起保護,促進文化遺產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各個生態區形成自己的特色,使各個生態區真正成為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區域。同時,中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多個部門聯合開展了傳統村落保護,現已認定2555個中國傳統村落。在對傳統村落的保護中,我們要求保留原住民和他們的生活方式,避免傳統村落、老街變成只有建筑和商鋪、沒有原住民的空心遺址,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傳承基因、環境和土壤。在這些工作中,我們非常注重旅游業對文化遺產傳播的積極作用。近年來,文化體驗已經逐漸成為旅游的重要類型。
以上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和實踐做法。保護各民族的文化遺產,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和興盛,是現代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重要任務。我們愿加強與世界各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傳統友誼和務實合作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