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建構的城鄉差距
劉某也感嘆城鄉存在差距,認為如果農村像城市一樣,那么他也就無需外出打工了;在家里比在城市好太多,首先是消費水平低,如在家里至少蔬菜無需去買,摩托車加點油可以跑很遠,但在大城市隨便吃個早餐就20元錢,外出一趟的公交車費也蠻貴的。但當筆者繼續追問城鄉差距的問題時,劉某也很難說得清他要消除的城鄉差距是什么,因為大魏塆的交通很方便,電視、電話和網絡都不比城市差。如果說差距存在于城市的消費和喧囂,這似乎又不是他想要的。那么,對于這樣一個城郊型的村莊而言,制約農民回到農村的城鄉差別是什么呢?筆者猜測可能最主要的是就業機會。原來的手藝人主要服務農村居民,所以非農手工業本質上仍然是農村社會的一部分,但現在的外出打工者已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比如劉某從事鋼結構搭建,這與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完全沒有關系。農村的衰落與就業機會的減少是一個過程的兩個側面,互為因果,缺少就業機會的農村,不管如何改善基礎設施,都不足以消除城鄉的差距。劉某不擔心現在的生活,不管經濟如何不景氣也還可以找到一份工作,他發愁的是前景非常不確定。對于這樣沒有積蓄的人來說,再過10多年不得不回到農村,但除了房子和小塊土地,他們還有什么呢?
由此可見,我們在討論鄉村問題的時候要面對兩個問題:第一是農民將會怎樣,第二是誰將成為農民。劉某父親這一代人代表了過去的農民,他們也曾外出打工,現在則回到農村成為地道的農民,還同時幫助兒女帶孩子。農業收入、政府補貼和兒女反哺的力度決定了他們晚年的生活質量,不管生活好壞,他們的生活軌跡是確定的,他們是農民,現在也還從事農業。現在去考慮劉某子代的未來似乎還為時尚早,未來有很多未知的因素。但劉某這一代人可能是最焦慮的一代,作為最后保障的農村好像只是一個象征,而不是實在的可以依靠的保障。他們有農村的房屋,但卻很少居住;有農村的土地,卻從來沒有耕種,在未來10年或20年,他們還能做農民嗎?
筆者問劉某,如果將來農民的養老金收入可以達到一定水平,他們是否可能回到村里像父輩那樣種一點地、過農村生活。這個問題似乎有些太難,劉某沒有回答。但劉某反過來問筆者,是否現在北京郊區農民的補貼很高。筆者告訴他聽說過,特別是在遠郊區縣,因保護生態環境產生的補貼是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因此,財政有錢了,有些事情就好辦了。劉某說,其實武漢的財政收入也應該不錯。似乎政府應該承擔起責任,但能不能有明顯效果,劉某又很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