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文交流的質量和水平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是我國外交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改革開放新時期,要立體推進人文交流發展,進一步發揮人文交流在國家對外工作大局中的支柱作用,提升人文交流的質量和水平,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用好人文交流機制。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人文交流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既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又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人文交流的意義在長遠,應從堅持和平發展、促進民族復興的全局出發,促進重點領域交流的機制化和常態化,以戰略眼光培育合作伙伴精神。具體來說,要整合搭建政府間教育高層磋商、教育領域專業人士務實合作、教師學生友好往來平臺,推進中外人文交流機制建設。目前已建立起中美、中俄、中英、中歐、中法和中印尼六大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文交流也日益深化和機制化,立體推進中外人文交流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加強國際理解教育。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對國際理解教育提出重要要求:通過更加密切的互動交流,促進對人類各種知識和文化的認知,對各民族現實奮斗和未來愿景的體認,以促進各國學生增進相互了解、樹立世界眼光、激發創新靈感,確立為人類和平與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的遠大志向。加強國際理解教育,要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要促進中外語言互通,在深化與世界各國語言合作交流上下功夫,還要進一步深入推進友好城市、友好學校教育深度合作與人文交流。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通過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孔子學院就是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目前,孔子學院、課堂已遍布139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重要平臺和中外語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橋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自出席孔子學院簽字或揭牌儀式,希望孔子學院秉承“相互尊重、友好協商、平等互利”的校訓,為傳播文化、溝通心靈、促進世界文明多樣性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我們要繼續辦好孔子學院,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與此同時,還要聚焦海外學生學者愛國熱情,發揮來華留學人員和外籍教師宣介作用,不斷擴大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理解認同。繼續深化內地和港澳、大陸和臺灣地區教育交流合作,用當地青少年聽得懂的語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祖國發展偉大成就,凝聚民族復興情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