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正式進入實際操作,如何看待“語數外+選考科目”對中學教育的改變,有關教育專家今日表示,新的中考政策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高中階段教育,這就要求學生充分了解自己,明確自己的特長與興趣所在。
9月20日,《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以期在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模式。
新中考政策規定,在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各門科目合格的前提下,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錄取計分科目的機會。例如,北京中考改革方案實行“必考”和“選考”的“3+3”模式,除語文、數學、外語三科必考外,考生可以從歷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學)等科目中選三。所選的三科成績,由高到低分別按照不同系數折算成最后分數。因為分值折算權重可選擇,即便考生選考科目的原始分相同,折算分也會出現最大12分的分差。
怎樣快速適應考試改革是擺在學生、家長、教師面前的難題。在今日北京師范大學舉辦的大數據助力中考改革交流會上,北師大教育學部副部長余勝泉認為,新中考方案實施的初衷是使弱勢學科對孩子總成績的影響進一步減小,而優勢學科對成績的提升則進行了放大,讓不同類型的優秀學生脫穎而出。為此教師要進行角色轉變,教師眼中要看到學生們的強項,從某種意義上教師要將自己提升為學生的學科“導師”。
同時,學校也面臨壓力與挑戰。之前學生都參加固定科目的考試,便于統籌安排教學。如今除了語數外三門學科,其他每門學科都可能被學生列為選考科目,如何協調學科教學、保證教學質量是一個難點。
余勝泉建議,教育部門可借助大數據工具采集學生全學習過程數據,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科優勢。比如,兩個學生的數學都得90分,對教師而言,他們的學科能力沒有區別,但實際上這兩個學生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學科能力和素養。目前北京一些學校已經在試點智慧學伴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來精確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此基礎上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方案。(馬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