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不安的世界中促進國際和平
——國際和平日紀念
作者: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張志洲
1981年聯合國大會曾通過決議,將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二,也就是聯大開幕的日子,定為國際和平日,旨在“加強各國人民內部及相互之間和平的理想”。2001年9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第55/282號決議,確定從2002年起每年9月21日為“國際和平日”。為了紀念國際和平日,聯合國每年提出不同的和平日主題,并呼吁所有成員國、聯合國各組織、區域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以及個人以適當的方式舉辦活動,以推進和平理念的傳播與現實中的停火息戰。雖然在一個現實主義主導的世界上,聯大的權威性或有所不足,但其持久的努力反映了對于聯合國“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這一首要宗旨的堅守。
聯合國憲章在闡述其宗旨時,第一條即言明:“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并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體辦法,以防止且消除對于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可以說,爭取和維護和平,不僅是各國人民的普遍愿望,是聯合國的使命,也是各成員國的基本義務。但由于聯合國成立不久就爆發了冷戰并持續了四十多年,國際和平與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由于冷戰是一種戰爭隨時可能爆發、全世界都神經高度緊張而沒有安全感的高壓體制,人們無法長期生活在這種狀態下,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反戰、反核的和平運動此起彼伏,這成為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戰體制終結、甚至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冷戰體制的終結、戰爭高壓威脅的解除使渴望和平的人們都松了一口氣。然而很快地,人們又發現冷戰后的世界其實并不安寧,原來被冷戰體制所抑制的種種矛盾集中爆發和凸顯,表現為宗教沖突、恐怖主義、核擴散、種族撕裂、國家分離主義等等,而這些矛盾爆發的過程恰恰又是全球化飛速發展的過程,全球化也帶來或凸顯了氣候暖化、毒品走私、財富分化、婦女權利等等問題。于是,這相當于兩條波濤洶涌的歷史長河在匯流中相互激蕩,帶來的仍然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世界。表面上看,國際體系性的戰爭危險不再有,但在人們心中,和平卻并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
雖然冷戰后時代體系性的和平或世界和平得以維護的可能性的更大了,但是也沒有人能保證像一戰與二戰那樣的體系性戰爭就不會發生。舉例來說,中國和美國、俄羅斯等國都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體系性國家,通常而言,在核武器的時代,這些大國之間的戰爭不可想象,即使有戰爭也只是局部戰爭,但局部戰爭的界限在哪里、是否會失控而發展成為體系性戰爭,是無法估測的。“在有核時代大國之間不打仗”是一種基于理性判斷的說法,但是就像人們從一戰和二戰中所看到的,戰爭的發生本身有許多非理性不可控的因素。由于核戰爭的毀滅性影響,誰也不會把對和平的維護僅僅寄托在“小概率事件一般不會發生”的設定上。至于非體系性的局部戰爭,冷戰后幾乎沒有消停過,從海灣戰爭到科索沃戰爭,從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到利比亞戰爭,以及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烏克蘭的小規模戰爭,到如今的“伊斯蘭國”與國際社會的武力對抗,在朝鮮問題上不時出現的戰爭威脅等,都表明了冷戰后的世界并非一個和平的世界。
和平通常被定義為沒有戰爭的狀態,不過,雖然沒有戰爭但缺乏安全感的狀態,并不是真正的和平。和平是有許多條件的,它與安全的關系更是復雜。沒有安全感的和平狀態,終究是不能持久的。無數戰爭的爆發,就是因為感覺到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現實主義國際關系也有“安全困境”的說法,當安全困境無法緩解時,離戰爭也就不遠了。如果說冷戰后安全的概念泛化了,那么和平的概念則是多層面化,即除了體系性層面的和平之外,還有地區層面的、兩國之間的和平,以及一個國家內部的和平。一國內部的和平按理不屬于“國家間和平”問題,但是其影響往往越出一國,特別是當一國之內的戰爭一方是跨境民族時更是如此,所以也屬于“國際和平”的范疇。
戰爭與和平是相互定義的。戰爭的發生,或和平之被破壞,具體情況各有不同,如果撇開具體個案而尋找一般的本質,則可以說:體系性戰爭的發生,是整個國際體系出了問題;局部戰爭的發生既是局部的國際秩序出了問題,也是因為整個國際體系“消化”不了局部的矛盾和沖突。如果把戰爭因素的積累和爆發比喻為惡性腫瘤,那么國際體系就相當于人的機體。但是,現在的解決戰爭問題的思路很少有從國際體系角度去反思的,多的是“外科手術般”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其結果往往是通過對和平的破壞而達致局部或整體性體系的新的平衡,而不管矛盾是否可能會進一步惡化。相比之下,一個有進步意義的方面是,認識到和平的維護需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這不僅包括直接的反戰運動,更包括平等的教育、可持續的發展、合理的財富分配、和諧的社會關系、以人為本的政治哲學、法治的治理體系與國際關系的民主化等等。看歷年來的聯合國的國際和平日主題,如2007年的主題為“人是和平的核心”,2008年的主題為“人類家庭:和平的團體”,2011年的主題為“和平與民主:發出自己的聲音”、2012年的主題為“可持續和平才有可持續發展”、2013年的主題為“教育促進和平”等等,都反映了人們對于和平之社會基礎認知的深化。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大國之一,維護國際和平既是國家利益所在,也是偉大的國際使命。作為中國最大的和平組織,成立于1985年的“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多年來積極響應聯合國的號召,積極舉辦國際和平日系列紀念活動,如2010年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以“中國青年與和平發展”為主題的紀念大會,2011年在沈陽舉辦了“國際和平日紀念活動暨東北亞和平與發展論壇”,2012年在深圳舉辦了“國際和平日紀念活動暨中國—東南亞和平發展論壇”,2014年在西安舉辦了“人民期盼更加安全的亞洲”為主題的國際和平日紀念活動;2016年在銀川舉辦了以“人民期待可持續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2016年國際和平日紀念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有力地宣傳了中國的和平理念與和平政策,也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關于為何國際和平的更多的共識并結下深厚友誼。國際和平事業無止境,中國的和平發展和偉大復興也可以為國際和平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