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巴金小說《團圓》改編的電影《英雄兒女》,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影片中高喊“向我開炮”的英雄王成形象,曾經鼓舞著無數青年朝英雄的道路奮勇前進。幾十年后,又一部根據《團圓》改編的電影《我的戰爭》再次感動國人。日前,這部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影一經問世,便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中國戰爭題材電影的一次創新和突破,它對中國電影如何適應市場需求、表現我們的主流價值觀,是一次極有意義的嘗試。
這部電影何以感動億萬觀眾?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展示了中國軍人的血性精神。習近平同志就任中央軍委主席以后,向全軍官兵發出號召,要做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智慧的新一代革命軍人。什么叫有血性?那就是面對犧牲無所畏懼,哪怕是刀山火海也臉不變色心不跳。這是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我的戰爭》直接表現和謳歌的就是這種光榮傳統。與以往寫高層指揮、寫大兵團作戰不同,這部電影著眼于抗美援朝戰場的一個連隊以及一個文藝演出隊的故事,把戰爭戲寫得蕩氣回腸。一群平凡的年輕人,在祖國召喚的時候,毅然決然奔赴戰場,在炮火紛飛的戰場經歷生與死的嚴峻考驗。連長孫北川是個久經戰陣的老兵,他身上所展示的英雄氣概成為這部戲最光彩的部分。這樣一個叱咤風云的英雄,在戰場上與女文工團長孟三夏相識,英雄氣概便又增添了幾分責任和擔當。全劇便圍繞這兩個男女主人公展開,可以說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用電影來表現軍人的血性精神,創作為中國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對中國電影從業者來說是一個重要課題。該片多次寫犧牲、寫沖鋒,我軍3次與美軍遭遇戰,面對敵人火力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的精神被展示得淋漓盡致。密集的動作、頻繁的交火,卻沒使人審美疲勞,就是因為編導把一種精神和理想融匯于作品中,使整部作品厚重堅實。
一部優秀的軍事題材作品,應該把一種精氣神貫注其中。這是一部寫給青年人的電影,編導摒棄了小鮮肉、高顏值的慣性思維,堅持用內容感染人。這與當下某些沖著收視率炮制的有顏值無價值、有市場無思想、養眼不養心甚至花心亂心的作品,拉開了巨大的距離。應該說,在當下中國電影陷入多重困惑的背景下,《我的戰爭》對中國電影題材和表現方式的深化都具有探索的意義。出品方中影集團作為中國電影的國家隊,為中國電影業作出了可資效仿的榜樣。(陳先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