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杜培源 李瑋
“西學東漸”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促進作用
所謂“西學東漸”主要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現代人文科學的理論與學說,特別指近現代西方的政治經濟、法律、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從這一理論意義上可以看出“西學東漸”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所起到的推動作用。
“西學東漸”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是在鴉片戰爭后的“西學東漸”的潮流中傳入中國的,那時中國與西方的交流主要靠“西學東漸”的人。這些人有著不同的目的來華或出使西方,但在這種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中,為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這個時期的傳入還是一種無意識的、零星碎片似的,沒有系統的,但是它已經在中國播下了種子。
“西學東漸”檢驗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合理性。在“西學東漸”的大潮中,中國思想界似乎變成了一個競技場,各國的文化思想在這里比賽,最終勝利的是馬克思主義,因為近現代知識分子看到其他的思想不適合中國的國情。中國的革命先驅們認為,不管馬克思主義多么先進,也不能完全照搬,應該讓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中國實際的思想。
“西學東漸”促進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的出現。由于“西學東漸”的潮流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形成了很大的沖擊,中國在此過程中發生了新文化運動,而活動的中心力量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承者,像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他們在傳播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反對,但也就是在此過程中,更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的決心,馬克主義知識分子的隊伍得到了壯大。
“西學東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差異
二者的理論本質不同。首先“西學東漸”中的“西學”可以說是專指近現代歐美國家的社會科學、人文思想的;而馬克思主義“主要指由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雖然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中,可以看到很多“西方”元素,但那只是形式上的。從本質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不再是一個地域限制的名詞,它是與世界歷史局勢和時代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
二者的目的和社會性質不同。“西學東漸”所引入的西方理論并不是說不先進、不科學,但是他們并沒有為當時處于迷茫中的中國知識分子指明道路。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目的是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實際。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理論,并在中國革命的不斷實踐中驗證過的。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實踐中仍然是無產階級的,為人民群眾所掌握的,“西學東漸”僅僅可以說是一種范式。
二者帶來了不同的結果和社會效應。在中國近代歷史上,“西學東漸”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都是我國思想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二者也帶來了不同的結果和社會效應。首先,“西學東漸”雖然推動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產生一些積極影響。而最終被中國人民所選擇的馬克思主義,通過其中國化進程與中國實際結合,既合規律性,又合歷史目的性。它指導中國革命,與中國實際結合,創造性地提出很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過去不同階段的時代特征
馬克思主義的提出與發展時期的特征。正如馬克思曾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有自己時代的特征。”同樣不例外的是,馬克思主義也有著它的時代特征。首先它認為整個社會已經被分為兩個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馬克思主義是屬于“大工業時代”的產物。在這一時期馬克思、恩格斯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列寧站在帝國主義時代高度對時代提出自己的觀點,為我們揭示了不同的歷史階段演變的歷史必然性和規律性;并在馬克思、恩格斯時代主題的基礎上,提出戰爭和時代的主題。
中國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征。一個時代的理論都可以說是一個歷史時代的產物,中國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戰爭和革命”的主題出發,把中國革命與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結合起來,又考慮到中國的特殊國情,來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所以他認為中國的革命道路應該是“農村包圍城市”,并且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征。在新的時期,我們面臨著不同的國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運用也會有不同的特征。首先對戰爭和時代的觀點有了新的認識,和平成了新的追求目標;另外我們要樹立一個世界局勢觀,以一個更廣闊的視野看中國的發展、中國的未來。另外,要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問題,認識到國際形勢、國內發展所處的環境,將這一客觀存在作為決策的參考標準,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