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遼寧科技大學 田樹學
“厚生”一詞見于《尚書·夏書》中,指出統治者要按照百姓的意愿來做事,如果不能滿足百姓的生活需求,讓其過上好日子,就會失去統治地位。同時,也要按照農事時令來指導百姓開展生產,并注意把握好“度”,否則將會導致失敗。“厚生”思想與政治之間的聯系尤為緊密,認為老百姓才是立國之本,關注民生的理念和政治緊密結合,才能實現太平盛世。與此同時,“厚生”和道德之間的聯系也較為緊密,民生對道德本身起到決定性作用,而道德也會對民生發揮一定制約作用。
“厚生”思想在經過了歷史的蕩滌后,封建性的東西消失了,原本的濟世安民的思想也由原初的單一經濟層面逐漸滲透到了教育、道德、政治以及思想等層面,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當前在大力發展科技的情況下,更注重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為實踐活動,目標是不斷提升人的道德品質,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需要借鑒“厚生”思想。
“厚生”思想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審視
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強調以人為本,就需要去理解、尊重與愛護別人,不斷關注人的精神,注重現實生活的實際需要,積極挖掘個體潛能,提升個體價值。當人們重點關注自身的自信與自尊意識的培養時,精神生活的品質自然會得到提升。只有這樣,人的自我發展與完善能力才會逐步得到落實。該理念落實的關鍵是人文主義累積與實施的養成教育。在這一情形下,“厚生”思想所擁有的傳統文化精髓,特別是平等、尊重等方面的理念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應突出平等。“厚生”理念注重善政養民,在當前的情況下,就是強調將人民的利益作為出發點與歸宿,科學保障并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在政治、經濟與文化等方面利益。人的價值顯然高于物的價值,共同價值肯定也高于個體價值。在強調人本的理念下,平等對待每一個人,這成為社會中人們應享有的基本權利與承擔的基本義務。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科學協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杠桿是平等待人,并不是為單獨一方去決定,其合理性能成為正義與道德規范的基礎。平等待人呈現出平和性與質樸性的特點,給雙方的互相理解,以及實現教育目標,進一步指出了發展道路。在思想范疇內的公平不僅局限在個體之間,更不限制在群體之間,是廣大百姓的共生利益,能取得價值共識。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應強調尊重。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重,尊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要學會從別人的視角與思維方式去深切感受他人的感受。對那些不能接受的事物、決策與方法,即便是本身不認可,也應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學會尊重,這是最基本的禮貌。在學會尊重他人的情況下,自己自然也可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對象間對話的基礎是相互尊重,才能實現真正的思想交流。學會尊重他人,能推動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者明確自身所處的環境,科學厘清和受教育對象之間的關系,讓受教育對象能感到關愛,切身感受到民主和重視,也自然容易接受教育內容,這樣雙方才能在精神、知識、道德等方面開展更深層次的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最后,“厚生”思想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順利開展。一般來講,對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管理的過程也是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強調和諧并提倡人本化,成為推動人實現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也是思政教育管理的終極目標。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進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落實這一教育的過程中,注入“厚生”思想,倡導教育者與受教育對象間的關系應和諧,更好認識并悅納對方,開展人本管理,全面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深化自我認知,營造和諧、溫馨的工作氛圍,促進雙方共同發展,進而確保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