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林化工學院 宮國軍 羅力莎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探討院系文化建設對學生信仰的影響,既有利于提升院系文化建設的客觀效果,又有利于拓展學生信仰教育的具體途徑。特別是對于地方院校而言,不僅能提升任課教師的研究能力,還能使地方院校的教育實踐真正實現具有自己辦學特點的大眾化教育目標。
院系文化對學生信仰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院系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子系統。它是在院系教學實踐中參考校園文化建設形成的一種校園亞文化體系。對于院系文化的構成,有研究者進行過這樣的論述:高校院系精神文化、高校院系制度文化、高校院系行為文化。院系文化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理解和闡釋。首先,繼承與創新。這里所謂的“繼承”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在共時層面上,繼承是指院系文化對高校校園的內涵的繼承;在歷時層面上,繼承是指院系文化對于院系自身建設中各種文化內涵的繼承。這里所謂的“創新”是指院系文化在其構建的過程中,各個院系會結合自己的特點對校園文化和自身傳統文化進行革新與發展。其次,個性與共性。個性與共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院系文化具體的內容上。
信仰是一個含義頗多的概念,既可以從哲學的層面對其進行相應地分析,又可以從其它學科的角度對其進行闡釋。從信仰的外延層面上看,大學生的信仰可以簡單地分為學術研究信仰、政治信仰、哲學信仰、宗教信仰以及價值觀信仰等諸多方面。探討院系文化對于學生信仰的影響還要對其“影響”問題進行簡單分析和說明。“影響”問題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即影響的結果和影響的途徑。對于前者而言,院系文化對于學生信仰的影響可以分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對于后者而言,“影響”的途徑可以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種。雖然在此對其“影響”進行簡單闡釋,但并非說其對于以下的闡釋不重要。就院系文化對于學生信仰的影響效果而言,“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只是相對的一個概念,并非絕對的區分。對于其影響途徑也是如此,所謂的“間接”與“直接”也只是一個相對的區分。而其實現影響的途徑往往是“直接”與“間接”的和諧統一。
院系文化建設對學生信仰的影響途徑
大學文化之于大學,是精神支柱,是內在支撐;大學文化之于師生,猶如陽光、空氣,水之于植物,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引領著大學師生的思想與行為。但是,無論是影響大學師生的途徑還是引領師生的方式都需要大學的管理者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安排。因此,結合上邊對諸多問題的探討,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其影響途徑的構建與拓展進行分析和說明。
第一,協同式影響。協同式影響主要基于協同理論,對院系文化給予學生信仰的影響問題進行分析和闡釋。協同理論認為任何一個組織都是包含了多個子系統的管理體系,子系統之間相互影響和關聯,當各子系統的關聯達到有序協作時,就會形成效應,產生“1+1>2”的效果。根據這樣的理念,大眾化教育背景下院系文化建設給予學生信仰影響的協同途徑可以這樣理解:首先,院系文化與學校校園文化的協作。高校文化與其院系文化的概念在邏輯層面上具有種屬關系;高校文化與其院系文化在具體的內涵上具有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所以有人說,院系文化是體現高校內涵,實現高校任務,反映高校本質的基本單位。對于這句話,還可以從另一個層面進行分析,即所謂的院系文化處于高校校園文化與師生聯系的中間環節,是高校實現校園文化影響的關鍵所在。其次,院系文化與學科教學的協同。院系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子系統,但是,在大眾化教育的背景下,要想實現其對學生信仰的影響,產生“1+1>2”的效果可以有多種途徑,并非只有與高校校園文化的彼此協同這一條途徑。也就是說,院系文化與院系教學實踐的結合也可以實現對學生信仰的影響。最后,各種院系文化之間的協同。如上所述,院系文化的外延包括院系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等分類。例如,當一座陶行知先生的雕塑以其院系物質文化的形態矗立于某一高校的教育學院時,他的精神思想就會與該院其它院系文化一起對學生的信仰產生重要影響,這些影響包括學生對熟知的名言“愛滿天下”、“生活教育”等具體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因為,陶行知先生的這些名言是每一位教育研究者都必須堅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