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何韻蘭:我是插翅膀的“螺絲釘”,想飛

2016-09-30 17:13 來源:中國藝術報  我有話說
2016-09-30 17:13:02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責任編輯:劉冰雅

  作者:張亞萌

  何韻蘭有一張照片,在荷蘭街頭的紀念照,照片上她和5個年輕歐洲女孩一起搞怪合影,不仔細分辨,除了頭發(fā)是黑的,她和那些女孩沒什么差別——年輕時的她,面孔頗有幾分歐美味道。

天語(彩墨組合) 何韻蘭

  但其實說“年輕”也不準確——拍照片時她已經(jīng)57歲了;歲月在何韻蘭身上,總有30年的“時差” 。所以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展廳里見到她,五十上下的樣貌和活力,加上“時差” ,也難以想象今年她80歲了。

  真的80歲了,她才在9月10日至10月6日聯(lián)合了4位藝術家好友謝麗芳、劉彥、曾力、王林海一起舉辦了“生命樹理想國”何韻蘭藝術人生1 + 4對話展,不但用“以藝會友”的方式進行何韻蘭藝術人生的回顧,同時就“藝術與生命”“生命與理想”“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等一系列問題“以畫對話” 。

  清貧、單純,成就“螺絲釘”

  何韻蘭出生在浙江海寧袁花鎮(zhèn),幼時飽受顛沛流離之艱辛,少年已無家人呵護, 1953年,中央美院附中第一屆招生,當時15歲、杭州女中初中畢業(yè)的何韻蘭經(jīng)李長白老師鼓勵,憑借在《杭州少年報》做美術通訊員的稿費和編輯部的幫助,獨自到北京報考。

  “1953年,我考入首屆中央美院附中,在當時的集體理想主義影響下,我們清貧、單純地成長。盡管班上同學父輩身份差距大,但大家的友情像水晶,直到今天,‘老附四’ (第一屆中央美院附中)仍被我們譽為‘永遠的童話’ 。 ”她說。1957年,何韻蘭作為保送生進入中央美院版畫系黃永玉工作室。“我當時就喜歡水墨,但已經(jīng)和老劉好了,他在國畫系任教,所以為了避嫌,我選擇了版畫系。 ”何韻蘭口中的“老劉” ,就是她的先生、畫家劉勃舒。在當時貧瘠的生活中,她能自行點綴富麗的青春——破床單爛到有洞,她可以把它染成黑色,改頭換面成了漂亮的連衣裙;老劉的破褲子經(jīng)她巧手做成小上衣,穿了拍畢業(yè)照。

  何韻蘭學的版畫在畢業(yè)之后就派上了用場——1962年,她參加工作的第一個崗位就在中國電影公司宣傳科,負責外國電影海報的繪制,“文革”后期,她被國家體委調到體育出版社做美編,主要從事體育書籍裝幀,還一本本地畫體育動作圖解。由于工作認真努力,何韻蘭還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她就是很稱職的、當時同代人都推崇的“螺絲釘” 。

  那段歲月,“8小時之外還要學政治,夜里還要畫文學插圖,一到冬天,六面冷墻中畫畫,冷到下半身木掉沒有知覺。 ”她回憶道。如今回顧這些經(jīng)歷,她覺得這些工作雖然都只是職務需要,內心一直想獨立創(chuàng)作,但還是培養(yǎng)了自己的耐心、韌性和毅力,以及為責任需要放棄一些個人的愿望。

何韻蘭五十七歲時在荷蘭街頭與五個外國女孩搞怪留影

  自然,不僅僅是風景

  她的中戲老同事來看展覽,感慨“她這人能量太大了” ——可不是么, 80年代,她已過不惑之年——甚至到她真正可以“到處跑”的時候,已到知天命的年紀了。

  “第一次出國是1986年和老劉去新加坡兩人聯(lián)展” ; 1987年之后,何韻蘭一個人去了法國,“當時的第一感覺是:天哪,救命啊!掉進藝術海洋遭滅頂之災了。 ”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她一直不喜歡安排好的旅行,更愿意獨自像大學生那樣旅行,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她喜歡與各種人交流,去看生命中的多面棱鏡。“看世界可不僅是看博物館,我用幼兒園水平英語走天下。 ”她笑說。

  走了那么多路,觀察了那么多人,何韻蘭放置在內心發(fā)酵之后的思考卻是“關鍵是你如何成為自己” 。在創(chuàng)作上,她想更進步——從熟悉的具象繪畫走向類似抽象的創(chuàng)作、又進入到實驗和跨界的探索。

  “隨著旅行的深入,我開始爭取更多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感受意外的驚險和特殊震撼,它獨有的神秘、殘酷和美麗,以及關于毀滅和再生、瞬間和永恒真切又虛幻地呈現(xiàn),令我終生難忘。 ”何韻蘭觀照的自然不僅僅是風景,她的那些意象、抽象風格的作品表現(xiàn)大自然的恐怖、神秘與美麗。“在天池,爬到山口,全是云什么也看不見,很多人就走了,只有我等著盼著——突然云散開,下面池水那美麗的綠色出現(xiàn)在眼前,一瞬間又蓋上了。 ”她說,個人很渺小,但又可以跟大自然對話,與大自然偶遇。

  “我經(jīng)常獨自旅行,大自然的美麗、嚴酷和神秘令人敬畏。其中想表現(xiàn)又難以表現(xiàn)的渴望令我著迷,這成為我70歲以后創(chuàng)作的追求,而對環(huán)境污染的憂慮也成為一種責任和動力。 ”何韻蘭說。但再怎么走,就是個難題,在遭遇瓶頸之際。她發(fā)現(xiàn)小卡片機隨意晃動后拍出的照片很美,有放松的自由感,“來玩一段,把學院派的東西放下吧” ——國家大劇院樹上小燈營造出晃動感、正午陽光下的南瓜葉子、蘇州老建筑墻根如同年輪的圖案,都被她拿來做“攝影游戲” ,“業(yè)余”攝影給她的自由、讓她的創(chuàng)作跨上新的臺階。

  會喊的“婦女代表”和“小兒科主任”

  “責任和動力”讓何韻蘭觸碰到“生命中的另類風景” ,她在上世紀90年代籌建北京女美術家聯(lián)誼會并任會長,組織女畫家展、北京香港女畫家聯(lián)展等多項重大展事。2001年,她成為中國美協(xié)少兒藝委會主任,參與負責少兒藝委會項目“蒲公英行動” ,該項目是面向邊遠、民族地區(qū),以當?shù)孛耖g藝術資源融入學校教育的課題探索。由于項目立意深遠,更由于課題主持謝麗芳團隊的持久努力,不但邊貧地區(qū)孩子受益,也帶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教師骨干隊伍。十多年薪火相傳,項目已遍及全國60多個推廣點。“泥巴、稻草、樹皮、碎布、石、木、竹子在孩子手中都變成藝術品,孩子們因為得到鼓勵而有了自信,民間藝術滋養(yǎng)了孩子,本身也得以傳承——扶貧光靠錢是不夠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自信就沒有獨立—— ‘蒲公英行動’的啟動是我任內的驕傲……”她說起少兒美術教育,攔都攔不住。

  任中國美協(xié)少兒藝委會主任的5年中,何韻蘭是全職義工,完全沒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創(chuàng)作,但她沒覺得遺憾:“這個‘未來工作’非常重要,提高民族整體素養(yǎng),就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水平,如果只會培養(yǎng)能賺錢的人或者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我們這個社會必然會無限攀比物質,比不上的就羨慕嫉妒恨,或者就會自卑、抵觸、反社會……而通過藝術,培養(yǎng)孩子對美的發(fā)現(xiàn)、對生命的熱愛、對自我的信心,非常有好處。 ”她認為,藝術家不能只抱怨自己的藝術“曲高和寡” ,應該更多地關懷社會,只有提高全社會的審美水平,才能“水漲船高” ,作品才會被更多的人欣賞。為了引起各方的重視,何韻蘭說:“很多展覽都是在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中華世紀壇做,這個我可不客氣,一定要把教育部、中國美協(xié)的領導請過來;在學術高端的會議上,我這個‘婦女代表’和‘小兒科主任’最會‘喊’了。 ”她笑笑說:“但成就不是我個人的,不是我放大了少兒美術的事業(yè),而是這些社會工作把我放大了” 。

  永遠的“行者” ,總有同路人

  為孩子跑最有“動力”的何韻蘭,如今得拉上朋友一起做展覽才有動力。在“1 + 4”展覽策展人陳履生眼中“很先鋒、很實驗的曾力,致力于追尋傳統(tǒng)文心、探索中國畫核心精神的林海,生活中很溫和但語言很張揚的劉彥,原生態(tài)印記突出、作品古樸的謝麗芳” ,在老友何韻蘭的口中變成了“不愿出來的、修身養(yǎng)性的、作品太辣不被市場接受的和下到基層做獨行俠的、全部心力建了理想國芥子園書院卻不屑宣傳”的人——我把他們全都請出來,一起做展覽,想讓公眾知道還有這么一些人,執(zhí)著地創(chuàng)作作品,雖然可能有一點偏執(zhí),但很值得敬佩。在訪談中,她一再介紹4位藝術家的作品,“光說我一個人,我不開心的” 。

  在何韻蘭看來,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在堅持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對理想的追求,不跟風隨流。“我們希望長成一棵茂盛的樹,什么果子都可以生長;希望有一個理想國的園地,可以傳播我們的精神追求。 ”這是何韻蘭眼中的生命樹與理想國。

  “我還在挑起思考——80歲的藝術家還能干什么?我想告訴大家:生命的意義要自己定位。 ”說這話的何韻蘭,眼光閃閃,“我與大自然剛開始對話,還有好多想法沒有充分表述” ;她日程依舊滿滿,生活依舊豐富,“我不養(yǎng)生,工作繁忙,不怕喝咖啡熬夜。 ”在訪談中,何韻蘭還執(zhí)著地想把這篇文章起名叫“另類老太” 。

  “回顧過往,雖歷經(jīng)滄桑,但內心仍然有澄明、有期待,是藝術溫潤了我的生命,但我更愿意感謝生命,讓我這個普通畫家和教師的人生有了更多的質感,讓生命觸摸到更多的溫度,也讓我成為現(xiàn)在的我。 ”何韻蘭說,我崇尚一直在路上的“行者” ,人本來是孤獨的,但只要你在走,就會有同道。

  “藝術讓我長上翅膀,我就像插上翅膀的‘螺絲釘’ ,讓我珍惜自由,能跨界探索,還能克服困難,承擔多種工作,顯示多方面的能力——如今螺絲釘長上翅膀,還想飛。 ”

  幾年前,何韻蘭曾在微博上寫下這么一段話:“人生是一次只有彼岸沒有歸途的旅程,等到開悟,已是盡頭。想要旅程精彩,唯一的辦法是讓自己也成為一道風景。 ”展覽中有一張照片是一個小人乘水上滑翔傘在天空中翱翔,何韻蘭說,那是她70多歲在巴厘島玩滑翔傘的紀念。“我80了,還是想飛,重量在身上慢慢減輕的過程,是一個痛苦又美妙的過程。”

[責任編輯:劉冰雅]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xù)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wǎng)

光明網(wǎng)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wǎng) | 報網(wǎng)動態(tài) | 聯(lián)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wǎng)郵箱 | 網(wǎng)站地圖

光明網(wǎng)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