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戲最打動我的是最后一場,田玉梅和七叔公一起上山給游擊隊報信,走山路,逃過國民黨的追捕,知道自己要犧牲了,她帶著女兒,抱著必死的決心,把敵人引開,讓七叔公去報信,有一段唱詞很感人,她告訴女兒,你是黨的女兒,以后要走革命路線。 ”
為紀念建黨95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國家京劇院根據閻肅、王儉、賀東久、王受遠同名歌劇改編的現代京劇《黨的女兒》將于9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扮演劇中女主人公田玉梅的青年演員付佳,為故事中這名普通共產黨員不屈的精神和真摯的信仰所深深打動。
80多年前,紅軍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游擊隊撤入深山,困苦堅守。敵人猖獗反撲,一時間黑云密布。在風雷聲中,災難深重的國土,驀然被江西丹霞地貌這片奪目的“紅”點燃了希望的火焰。
以此為背景,現代京劇《黨的女兒》講述了江西蘇區杜鵑坡田玉梅、七叔公等共產黨員在白色恐怖籠罩的艱險環境中,建立基層黨組織、堅持頑強斗爭、堅守革命信仰,最終為了完成任務而獻身的故事。全劇分為“絕地生還”“誰是叛徒”“翻云覆雨”“殺機昭然”“情深義重”“夫妻對峙”“生死抉擇”七個段落,真實再現了革命低潮時期黨的基層組織的戰斗生活,塑造了江西蘇區老中青少四代基層黨員和革命群眾的英雄形象。
這是付佳第一次出演現代京劇。“平時我演傳統戲比較多,現代戲在唱腔上、表演方式上和傳統戲有很大區別,對我的挑戰比較大。 ”她從中摸出了一些門道,“傳統戲中古代女子的美和現代戲中女性的美是不一樣的,古代女子含蓄,現代女性要表現得更直接一些,腰里的勁兒也不一樣,現代戲對腰和脖子的要求比較高,傳統戲中女子的腰不需要太挺,而現代戲中腰要筆直。 ”作為梅派青衣演員,付佳在扮演田玉梅一角時要求自己“先放下行當和流派” ,“我塑造的是現代人物,不能什么都按梅派的來,需要從田玉梅這個角色出發,塑造她的動作和心理活動。 ”放下行當和流派,所有的表情、動作都要從人物出發,導演說戲也給了付佳很大的啟發,“心里先得有,才能表現出來,感動自己,觀眾才會感動” ,付佳表示,這對她演傳統戲也將有所助益。
《黨的女兒》由同名歌劇改編而來,為了演好人物,付佳觀看了歌劇版本。“前輩演員們對人物的把握特別準確,歌劇以唱為主,京劇是唱念做打,我主要參考了他們對人物形象的定位。 ”
“當下,凡是呼喚對理想有追求,對信仰要堅守的舞臺劇,首先要真實,才能打動觀眾。 ” 《黨的女兒》導演之一楊小青表示,真實動人是她執導這部戲的出發點,“舞臺呈現應該營造一個黑云密布、凝重壓抑的人物生存空間,在層層烏云翻滾中凸顯一縷光明、一團紅色,體現人物心靈深處對信仰的渴求和堅守,這是我捕捉到的核心畫面和基調。 ”
楊小青還介紹,作品遵循戲曲“虛實相生”的美學原則,舞美采用局部的現實主義和象征主義結合的方式來確立舞臺空間,既讓人物存在得真實,又揭示內涵的崇高。音樂在充分發揮京劇藝術特色的前提下,努力創作揭示作品內涵和人物情感的主題音樂,謳歌黨的偉大歷史,謳歌人物不屈的精神。表演上首先遵循京劇藝術的表演手段和行當分工,再注入真實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盡力做到人物生動、行為清晰、情感濃烈。“一切手段都要聚焦人物,青年演員歷經了一次刻畫人物的艱苦創作。 ”
另一位導演徐孟珂也透露,大家每每排練到動情之處都會暗自落淚,這不僅說明演員們認真的排練狀態,更說明故事本身讓每一個人都受到了教育。
為了創作出具有深厚歷史感和文化底蘊的作品,主創團隊還曾赴江西南昌、瑞金、興國、井岡山等地采風,實地考察了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新四軍軍部舊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舊址、“二蘇大”舊址、葉坪鄉黃沙村華屋、紅井革命舊址、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興國革命烈士陵園、瀲江長岡鄉調查紀念館、蘇區干部好作風紀念園、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等地。藝術家們采訪了解歷史細節的相關人員,與黨史研究人員座談,收集歷史文獻、口述史錄音、錄像等歷史資料,現場聆聽了原生態的興國民歌,在聆聽蘇區故事、感受蘇區精神的同時,收集創作素材,力求達到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相結合。
“這既是革命歷史題材,又是一個女性化的、情感化的題材,既要有力量,又需要細膩。 ”在主題層面,楊小青說,“當前一些人信仰缺失,國民素質有待提升,這部戲要喚起人們對黨、對信仰、對人性的堅定信念,要讓觀眾看到精神層面的堅守,開掘人性的深度和復雜性。 ”在藝術層面,楊小青還表示,從傳統戲到現代戲最大的改變是對樣式的認識,這部戲要化用程式,捕捉一個樣式,要有樣式感,在京劇現代戲的創作中做一些改革和探索。(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