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博
2016年春節檔之后,中國電影市場便陷入了持續低迷的狀態,在《美人魚》創造了33 . 92億元的超高票房紀錄之后的7個月時間里,還沒有一部國產電影的票房突破10億元大關,遑論票房、口碑雙收的佳作。備受期待的暑期檔,未能重現去年《捉妖記》《煎餅俠》 《大圣歸來》 “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的盛況,市場明顯遇冷,據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的統計數據,今年7月全國影院總票房約為45 . 15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18 . 2 %,為近5年來暑期檔票房首次負增長;剛剛過去的中秋檔,市場依舊萎靡不振,與去年同期相比票房下滑近16 %。
《大話西游3》(上),《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里》(下)等IP電影盡管取得了尚可的票房,但口碑較差,成為當下電影行業浮躁心態的縮影
無論是藝術表現方面,還是積極尋求創作和市場突破方面,近期中國電影的發展都略顯乏力。春節檔之前還風光無限的國產片,為何突然風光不再?在經歷了十余年平均每年30 %左右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電影是否將面臨一段時間的增速放緩乃至零增長、負增長的調整期?中國電影是否遭遇了“拐點” ?在近日舉辦的第25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電影論壇”上,眾多專家學者就“中國電影新格局與新發展”話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缺少高品質“領頭羊”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今年國產電影市場陷入低迷,主因在于優質影片供應嚴重不足,像《捉妖記》 《泰囧》 《尋龍訣》《夏洛特煩惱》這樣票房與口碑雙收的電影寥寥。缺乏一到兩部“10億+”票房量級的“領頭羊” ,市場就會陷入亂戰,無法形成合理的排片結構,哪部影片排多排少對上座率的影響都不大,導致一些相對優質的影片得不到充分消化,各部影片之間形成內耗局面。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所長丁亞平認為,過度發展的市場及其衍生的拜金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綁架了中國電影創作,使之偏離了電影產業既定的發展目標。“盡快樹立科學的電影觀,打造健康的業態與市場,是當務之急。 ”丁亞平表示,就暑期檔而論,創作者過分依賴熱門類型與熱門IP,局限于愛情、動作、青春等少數幾種類型片,借話題性與粉絲效應支撐,或夸詐夤緣,或庸俗到底,或因循守舊,或人物故事簡單,作品質量普遍不高。“ 《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里》《微微一笑很傾城》等影片監制、策劃、制片、編劇一長串,但劇本基礎仍顯薄弱,這無疑是過于簡單的商業化操作所致。 ”丁亞平認為,一些電影人缺乏生活積淀,創作的作品經不起時間考驗,也缺乏思想深度:“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一顆市場機器上的螺絲釘,專心為藝術而藝術的固然不多,認真為市場而藝術的同樣太少,導致其創作競爭力、市場動力難以持久。 ”
作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三個票房大戶,幻想片、喜劇片和青春片在2016年春節檔后集體遭遇低谷,無論《盜墓筆記》《陸垚知馬俐》還是《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里》 ,票房及口碑都與《美人魚》《泰囧》《致青春》等佳作相差甚遠。上海大學教授陳犀禾認為,幻想片追求感官刺激,喜劇片走向低俗,青春片趨于雷同,都反映了創作者對于商業美學理解的淺薄。“電影不僅是造夢機器,更是負載著價值觀,具有思想、人文和美學品位的藝術品。好萊塢電影長盛不衰的原因,正在于蘊藏于其中的價值觀體系。 ”陳犀禾認為,中國電影在奔放不羈的夢幻想象里應有更多對國家、現實、社會和人性的積極思考。“只有當個人的成功夢、自由夢、青春夢、愛情夢、團圓夢與國家的富強夢、社會的進步夢真正結合在一起,電影院才不只是一個讓觀眾進入‘退行狀態’的黑匣子,而是帶有儀式感的神圣場域。 ”陳犀禾表示。
不應靠“票補”制造虛假繁榮
除了缺乏高質量的“領頭羊” ,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導致中國電影增速放緩。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漢文指出,宏觀經濟不景氣、院線與影院經營缺乏差異性、市場泡沫被擠壓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三個因素。“電影行業是國民經濟大循環中的一部分,宏觀經濟的不景氣必然影響到電影行業的發展。 ”劉漢文認為,總體來看,中國的國民經濟已經由當年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當前的中高速增長階段,電影行業要想獨立于宏觀經濟環境保持長期的高速增長,難度相當之大。
在產業下游方面,全國有48條院線,近7000家影院,但真正有特色的院線和影院其實并不多。“通常的情況是,每家影院上映的影片幾乎都一樣,導致‘千院一面’ 。 ”劉漢文記得前些年廣州青宮影城曾采取差異化競爭策略,依靠放映一些高品質的中小成本電影獲得了高額票房收入,“最近幾年由于市場大環境火熱,影院基本上都能贏利,像青宮影城那樣動腦筋進行差異化經營的影院越來越少。 ”劉漢文表示,“一旦市場增速放緩,很多經營能力差的影院就不得不面對收入快速下滑的巨大壓力。 ”
今年3月,電影《葉問3 》因為票房造假而被電影行政部門嚴厲處罰,這從一個側面暴露出中國電影產業在狂飆突進過程中生發的隱患。針對諸多亟須解決的行業問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專門召開了全國電影市場管理工作會議,開展“百日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行動” ,重點解決票房不如實統計、偷漏瞞報、影片盜錄盜播侵害電影版權、部分影院放映質量不高等問題。在規范市場的過程中,電商“票補”逐步減少,市場秩序更加規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一些習慣于“票補”的觀眾的消費熱情。“規范市場、擠出泡沫會造成短時間的陣痛,但從長遠來看,對于中國電影產業的良性發展功莫大焉。 ”劉漢文表示。
恢復理性,才能天道酬勤
面對突如其來的“拐點” ,中國電影產業應如何破局?在丁亞平看來,首先要在電影功能的認知上恢復理性,摒除只重效率及票房第一的觀念,更加強調電影作為文化產品的屬性。“一個國家的電影制作完全任由市場選擇,以預設或局部受眾的欣賞習慣、審美趣味為導向進行電影生產,其后果難以令人樂觀。 ”丁亞平指出,電影的常勝之道,是尋找到觀眾喜愛的電影創意和藝術表現形式來展現創作者的思考與發現,“對歷史的索解、反思和批判成就了謝晉,對傳統的顛覆與轉型推動了‘第五代’的崛起,對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和本土品格的追求給馮小剛以激情與力量。以上種種電影藝術家的成功,對于當下的創作者應有所啟發。 ”丁亞平說。
詹姆斯·卡梅隆十年磨一劍創作《阿凡達》的經歷,早已成為電影行業的佳話。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李春認為,好萊塢強大的流行文化并非建立在短視、不擇手段的商業基礎上,而是有其自身的文化建構機制。“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需要一種長遠的眼光與心態。 ”李春舉例,迪士尼擁有十家分公司,各有側重,如華特迪士尼公司主要制作真人電影;漫威公司主要面向男性觀眾;皮克斯公司主要面向女性觀眾;迪士尼自然公司為世界上最好的自然電影獨立制片人提供平臺。“事實上,好萊塢各大影視集團都有類似的經驗,在其內部既有專精高概念商業電影制作的公司,也有持續研發不同類型風格化探索的公司,同時注重吸納關注現實的獨立電影人,從而建立起長期的內容孵化機制。 ”李春表示。
中國有句古話叫“天道酬勤”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星認為將這個詞放在如今的電影市場中十分貼切。“電影人應懂得取舍——創作要竭盡全力,利益要水到渠成,欲望要適可而止,什么都想獲得就可能一無所得。 ”周星表示,“市場欲求并非罪惡,但它要同藝術追求有機結合,如果前者非要凌駕于后者之上,注定將留下這樣或那樣的缺憾。 ”事實也的確如此:《捉妖記》舍棄了斤斤計較而一再重拍、打磨,換來的是名利雙收;《黃金時代》將藝術的追求和市場的欲求寄托在所謂的大數據上,卻落得個無名無利。
在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看來,如今的中國電影產業機遇與挑戰并存。“整個電影行業需要在產業與內容兩個層面上,在產業運作、內容創作的微觀操作與宏觀格局兩個維度上,努力打造進一步提升的新動能,實現電影產業高速發展與內在品質提升的平衡,用更多更好的‘中國制造’來進一步實現產業結構和藝術品質的優化、升級。 ”張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