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婷
芬蘭藝術史學家羅格·古斯塔夫松曾說,在生態與環境的話題上,尤其是在人類與環境關系的話題上,藝術家應該給予關注,更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和作為。多年來用畫筆聚焦這一主題的藝術家張安華,創作了一系列油畫作品——被無情砍伐的森林中,相互依偎的母猴與小猴;污染的黑色河水中,艱難求生的小魚;可怕的火災中,危在旦夕的鹿群……這些觸目驚心的畫作,雖沒有給觀眾唯美的享受,卻足以震撼人心。
全球變暖——干旱之一(油畫) 張安華
以生態環保為主題,在油畫創作領域并不常見;張安華原本的研究領域是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經濟政策,因為工作的緣故,他比別人更強烈地意識到聚焦這一主題的必要。“這已經是全人類普遍關心的問題,也非常具有現實意義,藝術工作者不能對此視而不見,或者假裝視而不見。 ”張安華說,他著意在畫面中描繪的,既是我們所處的客觀自然環境,也是人們的精神狀態、思想狀態?!鞍凑瘴覀儌鹘y的哲學所講求的‘天人合一’ ,人和自然要相互交融,而不是一味征服、掠奪自然。要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實際上是要解決人類自身的意識問題。所以我渴望以藝術的形式,啟發觀者去認識現實中生態被破壞的現象,并由此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藝術的偉大意義,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對世界的熱情關愛。我們應當對當代社會投以應有的熱情,使藝術作品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唯有深入地關心社會問題,擁有高度的人文精神,作品才能真正產生觸動人心的藝術力量。 ”
也有人認為,用攝影表現生態與環境問題,會更加客觀、真實,也相對便捷;而通過運用這兩種藝術形式進行創作,并長時間地進行對比,張安華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繪畫是表達思想更為有效的手段,它的妙處,在于人的主觀精神與情感在對客觀對象有所體悟之后,可以與技藝相結合,使作品呈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攝影的真實,是呈現客觀對象的自然真實,而繪畫則是更多地通過主觀創作,再現藝術的真實,有穿透表象表現實質、表現根本的巨大力量。
近年來,張安華的環保美術作品在國際交流中越來越多地獲得了關注與肯定:聯合國友好大使基金會主席為他授予了“優秀環保藝術家”稱號,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肯尼亞總統烏胡魯·肯雅塔、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等人也都為他簽名題詞鼓勵他的創作。張安華認為,國際同行所肯定與鼓勵的,是他作為一名當代中國人,積極關注生態環境的文化立場;也是他作為一位藝術工作者,以藝術的形式努力呼吁和喚醒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和道德自律意識的藝術擔當,他說:“我的環保類繪畫既有用批判性的筆調,對毀壞自然生態給人類造成的生存危機予以的揭露與揭示,也有從審美的視角,對人類關愛自然環境、呵護精神家園予以的詩意贊美,這些都是人類共通的,并沒有國界之分。因此,當我的作品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等地展覽的過程中,才會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興趣,并產生共鳴。 ”
如今,中國的油畫藝術已經成為國際藝術潮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像中國經濟在世界的影響一樣,中國藝術的指向也日漸成為影響世界藝術的動向。因為創作,足跡遍布世界各地的張安華,格外著重對西方藝術的欣賞與體察,并由此思考自己未來的創作方向。他始終認為,作為一位中國的油畫家,既要避免成為西方藝術的“盜版者” ,又要防止重復舊的傳統?!皩ふ抑袊彤嬜约旱奶厣蛢r值標準,要從中華文化的高度來思考我們面臨的藝術問題,這樣才會對藝術走向有深切的理解、對多元的藝術思潮有正確的鑒別力,在對藝術品格的追求中才會堅守住獨立思考的能力。 ”張安華繼而談到:“在油畫的形式語言層面,我所期盼的是進一步去探索和提升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表現力,這種表現力應該是在富于鮮明時代性的同時,又具有不可替代的原創性。對油畫藝術的探索、發展,要保持和把握油畫的基本特質,即它的空間、體積和色彩的意蘊。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從中吸取營養提高自身素質和領會可資發揚的精神,這是一個深刻的學習研究過程,也是一個滋養心靈的有益過程,更是一個探索創造油畫藝術的中國風格的過程。 ”(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