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
張 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
劉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白 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賀紹俊(沈陽師范大學文學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徐兆壽(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授)
核心閱讀
“中華統緒,不絕如線”,是《春秋》大義中最核心的觀念,也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根本所系
要營造和構建屬于自己的“一方郵票”,使自己具有文化上的代表性與藝術上的辨識度,創作者的文化自信至關重要
書寫中國經驗讓作家們的文化自信更加強烈,也更加堅定,作家具有了堅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夠更加敏銳地發現中國經驗中新的文學形象,準確地把握和書寫中國經驗
文化上要恢復中國文化的元氣,發揮中國文化強大的包容性,將世界上一切可能吸收的優秀文化都融入自己的體系中,形成一種中西文化相互激蕩、相互融合并具有自主性的文化
張江:“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根本上來源于此。文學是砥礪精神的事業。文學作品追求以精神的力量征服人、感染人、塑造人,首先要求作家在內心深處對本民族的文化高度認同,建立強烈的文化自信。
充分挖掘民族優秀文化資源
劉躍進: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三個“更”字,凸顯了文化自信的獨特性和重要價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礎上的。
中華民族在交流融合過程中,猶如滿天星斗,百川歸海,形成了共有的文化血脈。周秦起自西陲,協和萬邦,融合南北,開創了書同文、車同軌的時代。漢唐盛世,萬邦朝奏,疆域遼闊,匯為一統。康乾盛世,乾隆皇帝秉承康熙旨意修建歷代帝王廟,強調“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東夷,文王西夷,豈可以東西別之乎?”在乾隆眼中,“中華統緒,不絕如線”,這是《春秋》大義中最核心的觀念,也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根本所系。
建立在這一觀念基礎上的中華文化,在各種文明交往中具有強烈的文化感召力。周秦漢唐時期的文化已經與歐亞大陸其他文明有著廣泛深入的交流,產生了一簇簇中外文明交流與碰撞的火花,締造了一段段東西文化友誼的歷史佳話。3000多年來,中華民族在充分吸收外來文化、創造中華文明輝煌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充滿自信地傳播著中華文化,不僅滋育了華夏兒女,也對周邊國家乃至歐美產生重要影響,成為世界文明寶庫中極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歷了古代中國不同的歷史階段,把精華積淀下來,成為凝聚中華民族奮發向上、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黏合劑。“先哲留嘉謨,后人當勉就。”在追尋“兩個一百年”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我們應當遵循“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原則,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深刻把握當代社會脈搏,牢固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創建新的文化形態,創造新的文化輝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