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理論史研究的重要收獲
——評吳思敬主編《20世紀中國新詩理論史》
由學者吳思敬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20世紀中國新詩理論史》共兩冊、近90萬字,頗顯厚重。說它厚重當然不僅因其字數與規模,更因其內容的豐厚、扎實與研究的高質量、高水準。事實上,該書的確是十年磨一劍的結果,它是以吳思敬為負責人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最終成果,該項目自2004年啟動,由6位中國新詩研究領域的學者通力合作、耗數年之功完成。
《20世紀中國新詩理論史》
一般來說,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批評如鼎立三足構成學科意義上的文學學。對中國新詩而言,詩歌史、詩歌批評方面的研究相對比較活躍,產生的成果較多,也更引人注目,而詩歌理論的研究則相對薄弱,比較瑣碎,不夠全面和系統。以20世紀作為時間段落來考察中國新詩理論的發展無疑是可行且必要的,它不但具有足夠的歷史長度與段落意義,而且具備了足夠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在此意義上,該書的出現可以說是應和了歷史的召喚。
該書主編吳思敬是著名的新詩研究專家,其新詩評論、新詩史研究成果豐碩,廣為人知,同時他對于新詩理論也有著長期的思考、關注與研究。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他曾寫作數本新詩理論專著、主編數種新詩理論文選、發表大量相關學術論文,可以說近數十年一直都在新詩理論研究的“現場”。課題組六人老(古遠清、吳思敬)、中(孟澤、陳旭光)、青(張大為、霍俊明)相結合,他們或德高望重,或年富力強,在經驗、學養、研究基礎等方面各有所長,且對各自所分工負責的區域非常熟悉,可謂強強聯合,整體上保持了較高的質量。
迄今誕生約百年的中國新詩所走過的道路可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令人欣慰的是,它畢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壯大起來,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小傳統”,并行進到當前較為寬闊、多元、自由的格局。新詩理論是關于新詩發展道路的規劃、想象與反思,它與新詩的發展息息相關,其所走過的道路同樣是艱難、曲折的,當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達成了應有的歷史共識。該書指出,20世紀新詩理論最重要的是發生了意義重大的“現代轉型”,這種轉型是相對本民族詩學和外來詩學而發生的。新詩學與傳統詩學、外來詩學既同中有異,又異中有同,努力追求著對二者的雙重超越。由此,它形成了若干的“現代品格”:主體性的強化、詩體解放的呼喚、審美獨立性的追求、思維方式與研究方法的現代轉型等。本書對諸如“為人生”與“為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傳統與現代、自由與格律、書面語與口語等20世紀所出現的不同新詩解決方案進行了充分的介紹、深入的辨析,是對于新詩理論相關問題的一次認真的學術總結。
該研究一方面尊重歷史,呈現了歷史的具體樣貌與細節,避免了簡單化和先入為主,另一方面則充分發揮研究主體的能動性,條分縷析,披沙揀金,從龐雜混沌的歷史現場辨識、撿拾有價值的思想珠貝,在研究的客觀性、全面性與深刻性、穿透性之間達成了較好的平衡。該書所討論的人物大致都是著名詩人、學者,但研究者做到了“不虛美,不隱惡”,既肯定其成就,也指出其局限與不足,顯示出獨立不倚、客觀公正的學術態度與立場。
《20世紀中國新詩理論史》是到目前為止規模最大、內容最全、最為系統的新詩理論史研究著作,是該研究領域的重要收獲。也許在某些地方還存在疏漏與訛誤,但它在相當程度上能夠反映當前該領域的研究水平,具有“集大成”的作用,它對此后中國新詩、中國新詩理論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也是可以期待的。(王士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