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國際問題研究》主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報告》咨詢委員會中方專家 阮宗澤
原標題:準確把握大國責任
今天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空前密切,世界期待中國發揮更大作用,承擔更多責任。面對大變革大調整的世界,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應當如何準確把握大國責任,是一個舉世關注的話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論述了 “繼續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強調“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提出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提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的“四個反對”等主張,堅持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這與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思想一脈相承,豐富了我黨關于大國責任的理論認識,我們對此必須準確把握。
關注人類命運,構建和諧世界,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
當今世界處于歷史變革的關口,全球政治、經濟版圖正在重組。危機重創后世界經濟下行的風險,像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國際與地區熱點、氣候變化、水和能源等資源短缺、糧食供應緊張等跨界問題相互交織、疊加,國際局勢撲朔迷離。
中國日益展現其全球視野、關注人類命運的情懷,致力于在21世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新秩序,優化全球經濟的治理模式。去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與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座談時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一枝獨秀,這就要求各國同舟共濟、和衷共濟。 ”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爭取可持續發展領域作出了巨大努力。中國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的表現可圈可點,不僅積極優化自身經濟發展模式,還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在二十國集團中發揮重要作用。溫家寶總理在2012年于巴西召開的“最不發達國家與里約+20”高級別會上說,盡管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有大量貧困人口,但我們向最不發達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援助。中國以其行動為世界的平衡包容性發展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環顧全球,新興力量日益成為國際舞臺的主角,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著愈益重要的作用,而更多的國際責任也相應增加。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財富與力量的轉移,正重塑著未來國際格局。
外交部相關負責人在前不久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說,當今世界一個突出的現象是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印尼等一大批發展中國家正在快速發展壯大,與此同時,發達國家仍保持著總體優勢,這是近幾百年來人類歷史上所罕見的。新興經濟體做大了世界的蛋糕,是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正能量”。
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在國際與地區熱點問題上,中國勇于承擔起大國的責任,有利于在國際上秉持公平、伸張正義。中國反對動輒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顛覆別國合法政權,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中國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對一些違反原則的錯誤行徑,中國勇于說“不”就是負責任的表現。當今世界并不太平,強權政治、集團政治、新干涉主義你方唱罷我登臺。對此,中國外交部表示,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國際上積極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捍衛原則,不謀私利。中國負責任不是為了取悅某些國家,看某些人的臉色行事,“只埋單不看賬”,而是要看是否符合國際法和國際關系準則,是否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2012年,有些國家打著“保護的責任”的旗號,試圖將“利比亞模式”強行復制到敘利亞,說白了就是通過武力搞政權更替,這跟“保護的責任”相去甚遠,對此中國不能輕易“背書”。利比亞的教訓殷鑒不遠。中國正是從維護聯合國憲章權威的考慮出發,在聯合國安理會涉敘利亞問題上投了反對票。盡管一些國家的目的沒達到,不高興,認為中國“不合作”、“不負責任”,但事實證明,這恰恰是中國負責任的表現,因為我們不僅要講“保護的責任”,更要講“負責任的保護”。
致力于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確保世界共享和平與繁榮
大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促進繁榮增長中肩負著特殊的責任。如何打破歷史上大國“零和競爭”的惡性循環,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共同探討建立新型大國關系,是確保世界和平穩定的關鍵。
中美如何相處舉世矚目,處理得好是世界之福,處理不好是世界之禍。世界在變,中國在變,美國在變,這種變化將賦予中美關系什么新的內涵?全球化的發展使中美利益關系更加緊密,客觀上增加了對抗的成本。美國若想重拾對付蘇聯威脅那樣拉幫結派的辦法對付中國,將吃力不討好。相反,歷史要求中美兩國以負責的態度,共同探討建立新型大國關系,向世界提供新的公共產品。
這就必須創新思路,走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之路。 2012年5月3日,胡錦濤主席在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式上,提出了中美兩國要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主張:“人們認為,中美合作將給兩國和世界帶來巨大機遇,中美對抗將給兩國和世界帶來巨大損害。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無論中美兩國國內情況如何發展,雙方都應該堅定推進合作伙伴關系建設,努力發展讓兩國人民放心、讓各國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國關系。 ”習近平2012年2月訪美時,指出太平洋之大足以容納崛起的中國與美國。
可見,在各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的今天,拓展大國之間的關系應該有新思路,反之就是歷史的倒退,就是對人類不負責任。中國領導人率先倡導中美努力發展互利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正是面向未來的負責任擔當。
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需要世界和平,中國也用自身發展促進人類和平
當前,中國同時具有多重屬性,既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人均GDP在世界排名落后,又在某些方面具備發達國家、轉型中國家的屬性。中國面臨著從“追趕者”向“引領者”角色轉變的任務。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歷史的選擇,是我們黨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我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習近平總書記說,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們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我們要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時要樹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不斷擴大同各國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努力為人類發展作出貢獻。
應當看到,一些周邊國家對我心存疑慮,擔心中國和平發展政策出現“拐點”。事實上,中國格外重視同周邊國家發展睦鄰友好關系,絕不會恃強凌弱,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但也絕不犧牲自身的核心利益。近來,在周邊海洋爭議不斷升溫的情況下,中國仍堅持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問題,堅定不移地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中國將堅定不移地做和平發展的實踐者、共同發展的推動者、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從這個意義上講,和平發展與維護利益是高度統一的。
總之,今天的中國已處于世界的聚光燈下,中國責任也不例外。中國將通過自身的發展,對世界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無論是在促進經濟增長,還是在應對國際、地區熱點問題上,都活躍著中國的身影。展望未來,中國將以全球視野和人類情懷為出發點,以謀求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為突破口,以拓展同周邊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為抓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以實際行動書寫21世紀的中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