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文化、生態扶貧、個人信息保護、政務信息孤島、科學社會主義、長征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汪信硯:努力提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層次】
汪信硯指出,中國文化走出去有兩個層次。一種是直觀意義上的,就是讓中國文化走出國門,使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們了解和熟悉中國文化。另一種是深層意義上的,就是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交往,使世界各國的人們理解和接納中國文化。其中,第二種意義上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必須建立在第一種意義的基礎上,因為任何人只有首先認識和熟悉一種文化,才可能理解和接納這種文化的價值觀念。但是,第一種意義上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并不必然會帶來第二種意義上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因為人們認識和熟悉一種文化,并不一定會理解和接納這種文化的價值觀念。因此要努力提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層次,我們首先必須生產出、打造出大量真正體現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文化精品,并大力加強對這些文化精品的世界性傳播。
摘編自《學習時報》
【李佐軍:生態扶貧要有對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要推進生態扶貧,需要采取以下對策。一是要界定好生態扶貧的內涵和外延,不要混淆生態扶貧和加強生態建設、發展生態經濟;二是要按科學標準確定可享受生態扶貧的貧困地區范圍;三是要盡可能界定好貧困地區生態產品的價值;四是要制定對生態產品進行補償甚至超值補償的法規、標準和政策;五是要明確或建立相應的落實貧困地區生態補償的機構;六是要按可衡量、可統計、可比較的生態產品價值,對作出生態保護貢獻的貧困地區居民進行合理的補償。
摘編自光明網
【王利明:信息收集要堅持知情同意的原則】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教授王利明認為,知情同意是個人信息權的核心,是最能夠體現個人價值的原則,信息人本人的知情同意是對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和使用的基礎,沒有當事人的知情同意,除非法律強制規定的情況以外,任何的收集行為都是沒有合法性基礎的。對一些重要信息的收集,特別是關系個人核心隱私信息的收集,必須取得本人的同意,并且應當向被收集者告知信息的收集目的、用途和使用期限等。在信息收集以后,權利人應當享有跟蹤、查閱以及防止個人信息被非法利用的權利。
摘編自《檢察日報》
【何哲:技術和體制原因造成政務信息孤島】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何哲指出,政務信息孤島的存在,既有技術上的原因,也有體制機制的原因。從技術角度看,在信息技術發展初期,由于受信息存儲能力、傳輸能力等的制約,信息無法實現大規模、遠程、高速、安全的存儲與使用。因此,各個政府部門只能通過各自建設的方式實現分散、孤立的數據存儲與使用。由于受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只能先實現政府部門內的互聯互通,而無法做到整個政府內跨部門的互聯互通。從體制機制角度看,由于我國國土面積遼闊,不同區域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一開始難以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信息化統籌建設。因此,在信息化建設初期,我國形成了中央統籌指導、各地各系統自行開發建設的格局。因此政務信息孤島的形成有其歷史客觀原因。
摘編自《人民日報》
【左康華:科學社會主義能極大地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廣州大學研究基地的左康華表示,社會活力是整個社會表現出來的積極向上、充滿生機的精神狀態、生產和生活狀態,又作為每一個社會演進的機制因素和動力因素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始終。良好的社會制度是促進社會活力的主要因素。縱觀歷史發展過程,每一次社會變革都是源于舊制度對人民的能動性、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扼殺,每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在活力上總是強于其所代替的舊的社會制度。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作為超越封建社會的現代社會的因子不僅催生了資本主義,而且幾乎同時催生了作為否定資本主義力量的社會主義。伴隨資本主義誕生的社會主義就是對資本主義的歷史揚棄,科學社會主義就是能夠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更高級的社會制度形態。
摘編自《南方日報》
【郝振省:長征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編輯學會會長、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原院長郝振省指出,長征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長征精神最早是通過美國記者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在世界上弘揚的,他認為長征精神是人類的壯舉。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華時,認為這是一次“人類意志極限挑戰”的英雄行動,所謂意志也就是共產黨人所講的革命精神,靠艱苦奮斗和群眾路線,共產黨才建設了一個新中國。長征是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業績之一,是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的事情。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在1981年曾帶著家人走了一段長征路,結果親歷現場時,他感覺觸目驚心、不寒而栗,這就能看出,長征精神和長征智慧的這種永恒性和超越性。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光明網記者 張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