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元浦
國際形象是在國際交往活動中國際社會對一個國家及其公眾所形成的整體印象。它是一個國家的“名片”,決定著一個國家在國際交往中的影響力,也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在國際交往中的利益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迎來了空前的大發展、大繁榮。從“東亞病夫”,到“世界工廠”,再到如今的經濟大國,中國的國際形象在百年間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對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來講,真正深厚的東西是文明和文化底蘊,這才是文化中國最基本的面貌。
“ 文 化中國”是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概念,它蘊含著一個在經濟上日益現代化的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博大浩瀚的文化蘊含、開放進取的文化品格、崇尚和平的文化理想的由衷愿望。重建歷史悠久的文化中國的國際形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文化是中國面對世界最為深厚的積淀。中國古老文化歷經5000余年,是世界上唯一從未間斷、綿延至今的人類文化的瑰寶,是人類童年時代便已產生的、不可企及也無法再造的世界文明的輝煌頂峰之一。
儒家哲學中的人本、民本、剛健、自強、革新、崇德、仁義、愛眾、人和、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等價值觀念,對于現代國家管理和社會秩序的和諧運轉以及個體的人格養成具有重要意義。道家和道教的道器、重生、貴生、自然、尊道貴德、齊同慈愛、性命雙修等觀念所表現出的人生智慧,也具有重要的現代價值。佛教文化中的緣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容忍、圓融、解脫等一系列理念,對于當代社會中的人倫關系與個體心理的調適,同樣具有重大意義。中國傳統的“和合文化”觀經過現代轉換,對當代西方世界具有重要借鑒和啟示意義。
在很長時期內,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國只是被動地扮演了西方文化“他者”的角色。西方通過“他者”這個參照系,來審視自己,突破過去的“自我設限”以謀求發展,帶有濃重西方中心論色彩。按照薩義德的東方學觀點,“東方”是一個整體的地緣概念,是一套西方言說和凝視“他者”的話語方式?!皷|方”除了作為空間的地理概念、自然的存在之外,更是一種歷史延續下來的隱喻象征,是西方在認同自身文化時,通過想象而建構出來的“他者”,作為與西方相對立的一個“東方”而存在,因此在“東方”這個概念上歷史地附著一種固定的意象聯想、定勢的思維系統以及語詞表述習慣。
在西方對中國的認知定式里,由長期歷史經驗累積的對中國異域形象的想象模式的慣性力量,使有關中國的“事實”都失去了自足性,有關中國的話語表述都被放在已有框架中被“原型”化,以符合西方人的既定想象,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參照意義,維持他們對世界的理解系統。事實上,西方媒介話語建構的關于中國的認知系統,遠遠不同于中國的經驗與現實,是中國在跨文化傳播話語權缺失、被弱化的失語狀態下被“他者”化的一個表述。西方媒介話語中對中國的“他者”定型是一種潛意識里的對中國的原型想象,這種原型比客觀經驗還更具有堅固性和塑造力。西方媒介通過想象進行的象征性構建,也即西方對中國的“他者”定型是在真實中國缺席的情形下完成的,實際上是對中國形象的一種概念化和簡單化的處理。從中國一方來說,需要不斷地敞開自我尋求理解,逐漸改變西方媒介話語對中國狹隘的表述框架。在媒介話語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爭取與運用好傳播權、發言權,爭取在國際社會自我表述的機會,做自己的話語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