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綠色供應鏈管理、文學擔當、高校改革、創新發展方式、政績考核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毛濤:用財稅政策推進綠色供應鏈管理】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毛濤認為,我國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機制尚未形成,生態環境利用的外部性難以內化,粗放式發展往往投入小、見效快,而綠色發展則成本高、收益低,尤其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企業普遍經營困難,綠色轉型意愿不強。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勢必會增加企業節能環保投入,終端產品價格會隨之提高。由于綠色消費尚未成為我國主流的消費方式,市場主體在購買產品時,主要關注其價格,而非綠色投入,故價格較高的綠色產品往往處于競爭劣勢。建議發揮好財稅政策的杠桿作用,加強對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的正向激勵,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權、稅收減免等措施,彌補這些企業的綠色投入,使其由競爭劣勢者逐步轉變為競爭優勢者。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曹文軒:文學應承載崇高的精神內涵和文化意義】
曹文軒認為,文學不只是文字的游戲,更應當承載崇高的精神內涵和文化意義,為國家、民族灌注精神力量,為社會擔當道義職責,為人類提供完美的精神基礎。第一,文學應有道義擔當。文學張揚道義,乃是文學的使命,也是一種正當選擇。第二,文學應有悲憫情懷。枯竭衰退的世紀里,文學曾是情感焦渴的人類的庇蔭和走出情感荒漠的北斗。正是因為具有悲憫精神并把這一精神作為基本屬性之一,文學才被稱為文學,也才能夠成為一種必要的、人類幾乎離不開的精神慰藉。第三,文學應有審美旨趣。文學家的天職,就是磨礪心靈、擦亮雙目去將美一一發現,然后用反復斟酌的文學昭示于大眾。
摘編自《中國文化報》
【賽云秀:高校改革要堅持協調理念】
西安石油大學黨委書記賽云秀表示,要用協調理念指導高校綜合改革。一是明晰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權責關系,從學校角度出發對政府教育管理提出建議,推進形成政府、學校、社會三者良性互動、協調互動的關系。二是優化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加強學校章程和配套制度建設,實現行政權力、學術權力、民主權力的協調。三是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將辦學重心下移到院(部、系),實現學校與院(部、系)之間、院(部、系)與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四是構建具有石油行業特色的學校內部評估體系,積極開展學校自我評價,實現“辦學”與“自評”的協調。五是引進社會第三方評估機構,建立學校對評價意見的反應機制,實現“自評”與“外評”的協調。
摘編自《陜西日報》
【呂薇:創新發展方式為世界經濟找到新的增長源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呂薇指出,建設創新型世界經濟的重點是創新發展方式,為世界經濟找到新的增長源泉。創新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包括發展理念、體制機制、商業模式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創新。創新發展方式不僅包括推進科技創新、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還包括支持創新創業、產業變革和數字經濟等各種行動,目的是將創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為此,應抓住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數字經濟的歷史性機遇,依靠創新提高要素生產率、創造新的就業、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促進世界經濟結構調整,釋放中長期增長潛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守華:考核干部政績要準確運用考評結果】
浙江省磐安縣委黨校李守華認為,要分析透、運用好考核結果,真正發揮考核的作用。加強對政績的綜合分析,既要通過縱向比較,辯證地看待基礎、業績和潛績;又要通過橫向比較,辯證看待外部環境、復雜矛盾、崗位特點等客觀條件、地方特色和發展代價,全面歷史辯證地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政績。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對實績突出的,要大力褒獎;對工作不力的,要約談誡勉;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建立健全干部業績考核檔案,作為記載、研判干部歷史表現的基礎數據。在選拔任用、教育培養、管理監督、激勵保障等方面多層次、全方位運用考核結果,激勵各級干部提高工作業績、實現全局目標。
摘編自《浙江日報》
(光明網記者 張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