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國企改革、扶貧、全媒體時代、長征精神、大數據、美國大選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金柱:國企改革不能“一把抓”和“一刀切”】
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王金柱表示,在深化國企改革中把促進企業科學發展和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結合起來,全面開創國企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新局面。要堅持黨對企業的領導,使黨組織在企業有效發揮作用。明確和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做到組織落實、干部到位、職責明確、監督嚴格。堅持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改革的市場化方向,并不斷深化改革。讓國有企業完全憑借政治力量和行政壟斷“做大”有悖經濟常理,也不利于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和整體進步。并且在深化改革中不斷創新黨對國有企業以及微觀經濟領域的領導方式。國有企業黨的建設也要分類別、分領域、分層次、分情況對待,不能“一把抓”和“一刀切”。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理萬:以扶貧推動少數民族人權發展】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王理萬指出,從發展權的角度來看,中國政府推動的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行動是落實少數民族發展權的重要舉措。基于中國的基本國情,中國政府把落實少數民族的發展權作為重要的國家目標,而減少和消除少數民族的貧困是落實發展權的首要議題。由于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問題的存在,使得少數民族群眾無法充分享受國家發展帶來的便利和實惠,因而貧困成為橫亙在少數民族發展道路上的首要障礙。由此,推進少數民族地區擺脫貧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中國最重要的人權議題,也是現階段考驗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指標。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品良:全媒體推動中國“聲音”脫穎而出】
江西財經大學新聞傳播系張品良認為,全媒體時代當代中國價值觀的傳播,完全可以利用現代數字信息技術和網絡化的傳播模式來實現,以增強傳播的輻射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從而在國際話語權競爭中,使中國“聲音”脫穎而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全球傳播。我們高度重視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高度重視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全球性傳播,用世界眼光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對外輸出,不斷用新的觀念思路、新的手段和方法研究與解決新的傳播問題,使跨文化傳播不斷適應數字化、信息化與全球化的趨向,就一定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對外傳播的力度不斷加強,就能讓世界人民認知、認可、認同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念,從而不斷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曾林平:群眾路線是長征精神的力量源泉】
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曾林平認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也是長征精神的核心。群眾路線在長征途中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執行。特別是在經過少數民族地區時,紅軍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少數民族群眾坦誠相見。由于紅軍真心誠意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廣大群眾都把紅軍視為自己的子弟兵,視為窮人的隊伍,把紅軍稱為“菩薩兵”。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都是依靠人民群眾的幫助才得到解決的。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就不可能有紅軍長征的勝利,“人民是革命的母親”這句名言在長征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摘編自《浙江日報》
【文軍:防止大數據忽視人的主體價值和數據的社會文化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教授文軍指出,大數據的一個根本缺陷就是它只關注“客觀數據”的呈現,而缺少對“主觀數據”的反映。如果脫離了人及其所在社會的價值本性,無限放大大數據的效應及其影響力,就可能本末倒置,最終產生許多難以預期的后果。數據來源于社會又作用于社會。無論是可以數字化的數據還是不可數字化的數據,其比較、分析和歸納其實反映的都是人在符號層面上的一種互動。大數據是匯集了行為主體、時間、地點三個維度的“數據宇宙”。在大數據時代,個人的信息更多的是以數據為載體來進行互動。
摘編自《人民日報》
【董春嶺:大選亂象凸顯美國政黨政治的衰敗】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董春嶺指出,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今年的美國大選可謂“亂”字當頭、意外頻發,進入最后角逐的希拉里與特朗普兩位總統候選人丑聞纏身、爭議不斷。這場亂象頻出的大選帶給選民的是失望和憤怒,也直觀地展示出美國政黨政治的衰敗。一方面,極化政治造就另類初選。另一方面,政黨競爭嬗變為“階級斗爭”。在大選的最后階段,原本的“驢象之爭”正戲劇性地演變為另一場變了味道的“華爾街運動”(1%與99%兩大階層的對立)。若在此次選舉中失敗,共和黨或將經歷一個漫長的恢復與重塑過程,美國的政黨政治也將從結構上呈現出長期失衡的局面。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