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語言與語言生活研究中心 劉楚群
近年來,有關繁體字和簡化字的爭論一直不絕于耳,不斷有人提出要恢復繁體字,主要理由都是簡化字隔斷了中華文化傳承。其實這是對簡化漢字的誤解。簡化是漢字千百年來自然發展演變的結果,不但一樣能傳承中華文化,而且符合最廣大人民的現實需求。
漢字簡化的根本驅動力
文字具有兩種最重要的屬性——工具性和文化性。工具性是其最根本的第一屬性,是文字產生的原初驅動力和其存活下去的根本保障。文化性則是第二屬性,文字在創造之時往往能體現出特定民族的思維方式,某種文字如果長期被某個民族所使用就會融入其文化和情感。不同民族的文字所承載的文化和情感有差別,文字在不同發展階段所承載的文化內容也不一樣。漢字的形音義從古至今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變化最大的是形體,但其作為人類交際工具的本質屬性從來沒有改變。漢字發展變化的根本驅動力就是方便交際,用最經濟的手段收到最高效的表達效果。漢字在三四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其形體有簡化也有繁化,但主導趨勢是簡化,尤其常用字的簡化趨勢最為明顯。著名文字學家傅永和先生指出,漢字在演變過程中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交際工具的方向,人們的期望是趨簡,越簡便越好;二是書法藝術的方向,要求漢字保留傳統的結構、筆勢、黑白度等,這體現著漢民族的審美觀。書法藝術和交際工具不可混為一談,漢字越來越符號化是其作為交際工具的必然要求。
漢字歷史上的簡化更多是一種自覺的、民間的行為,簡化的步伐比較緩慢。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輝煌和自信被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擊潰,無數仁人志士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洞悉,漢字的繁難嚴重影響了文化的普及,必須改革繁體漢字,促進國民教育,最終使國家強大起來,于是轟轟烈烈的漢字簡化運動伴隨著民族解放運動在中華大地全面展開。近代的這場漢字簡化運動歷時50年,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領導、人民群眾支持之下獲得很大成功。
漢字簡化不等于丟棄傳統文化
漢字作為表意體系的文字系統,其造字理據反映了漢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字形越復雜對造字理據的反映就越清楚,所以有人說恢復繁體字更有利于傳承傳統文化,但這其實是對漢字文化特征的誤讀。漢字的文化特征是就整個文字體系來說的,是相對于表音文字體系而言,并不由字形的繁簡決定,只要表意文字的本質屬性沒有變化,漢字的基本文化屬性就不會變化。在造字之初,漢字的圖畫性和表意性非常強,而在其發展過程中,圖繪逐漸變為線條,象形性逐步減弱以致消失,筆畫越來越少越來越便于書寫,但這種形體的簡化不會影響其反映漢民族重視形象思維的基本文化特征。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舉例說:“一個是人,兩個是從,三個是眾,這很形象。”這充分說明簡化字一樣能體現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特征。
現在通行的簡化字絕大多數都是歷代積淀下來的。語言學家江藍生指出,現行簡化字絕大多數來源于古代的簡體字,有一些來自草書和行書,還有一些是“古本字”,如“蟲、從、云、氣、眾、豐”等,新中國吸收群眾意見創制的字僅占少數。有專家統計在400多個獨體簡化字當中源自先秦兩漢的有159個,源自魏晉南北朝的有32個,源自隋唐的有29個,源自明清太平天國的有53個,源自民國的有61個,新中國成立以后新造的有104個??梢?,說簡化字中斷了中華傳統文化不符合事實。
說簡化漢字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傳承,既是對漢字性質的不了解,也是對文化的偏解。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字構造理據所反映出來的僅僅是滄海一粟。比如“仁”、“義”二字,《說文解字》注解的構造理據分別是“對人親善”和“自身的威儀和氣度”,這種字形所概括的意義與中國傳統中“仁”、“義”的文化內涵差距甚遠。文化的傳承與漢字的繁簡無關,簡化字的使用不但沒有隔斷中華文化,反而大大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水平,大大加速了傳統文化的傳播速度。
恢復繁體字主張的深層動因
當代中國正處于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歷史時期,物質文明已經進入現代,而精神狀態和文化心理卻還沒有完全進入現代。在這個文化轉型時期,厚古薄今者依然存在。他們一面享受現代物質文明帶來的便捷舒適,另一面難以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漢字繁簡問題的癥結在很大程度與其缺乏文化自信有關。
也有人因為個人偏好而主張恢復繁體字。這種個人審美需求無需否定,但個人偏好不能干預國家關于語言文字的公共政策,后者是服務于全社會所有人的。我國選擇簡化漢字作為通用規范文字充分考慮了歷史傳統和現實需求。我國幅員廣闊,人員構成復雜,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齡人們文化水平參差不齊,選擇簡化漢字作為通用規范漢字能更有效地為全國各族人民服務,符合國家的現實需求和長遠利益?!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更以法律形式確定了簡化漢字是國家通用的文字。對繁體字的個人興趣不應凌駕于公共政策之上,不能因為少數人喜歡就要求全社會都來學習使用繁體字,這在學理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上是行不通的。
漢字簡化符合文字發展規律,符合廣大民眾的現實需求,使用簡化漢字既是我國的一項公共語言文字政策,也并沒有影響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