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大學自主權、法治、資本市場、市場配置、生態補償、創業教育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先哲:改革前提是大學自主權的成熟】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研究員陳先哲表示,大學辦學自主權的成熟,不在于大學獲得權力多少,而在于政府部門是否厘清了大學管理的權力邊界,以及大學是否建立了一套符合自身辦學規律的運行邏輯和監督機制。很多發達國家的大學都擁有相當大的招生自主權,但鮮有藐視公平、以權謀私的事發生,并不是因為這些國家制定了多少關于招生的嚴法和禁令,而是這些國家的大學場域是相對獨立的,大學有足夠的底氣拒絕權力的不合理要求,并倍加珍惜手中的自主權力。這一方面恰是目前我國大學缺乏的。在大學辦學自主權還不成熟、還沒建立足夠完善的監管機制的情況下,看似與國際接軌的理想化改革并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當然,可以在現有部分高校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增加指標繼續試點,探索和建立更加完善的運行和監督機制,讓改革的步伐更加穩妥。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公丕祥:塑造推動開放發展的法治格局】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公丕祥認為,當前全球化進程在艱難中曲折前進,中國已經成為當代全球化重要的推動力量,甚至被認為是推動貿易自由化的最大力量。我們要密切關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和走向,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結合起來,完善跨區域合作的法律機制。同時,面對當代全球智力變革的新浪潮,要用好中國經濟實力的優勢,主動爭奪全球智力變革國際話語權,在國際貿易等制度建設上提出更多的中國方案。
摘編自《新華日報》
【楊志海:資本市場的競爭機制有利于提高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楊志海指出,資本市場的競爭機制倒逼國有企業改革創新,有利于提高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在資本市場,股票價格反映企業預期利潤。同時,資本市場的制度設計有利于人們對上市公司的運營進行監督和評價,如在考察和評估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盈利能力等方面形成一定的標準;要求和監督企業公開財務狀況與重大決策,以便投資人判斷;可以監督和稽查企業是否存在人為操縱股價等情況,維護資本市場的正常秩序。因此,資本市場可以倒逼國有企業改革創新特別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科學劃分所有權與經營權等各種權能,形成相互制約、分工明確、責權利相統一的治理結構,保證企業發展目標的實現。
摘編自《人民日報》
【孫銳:政府應做好市場配置人才的決定】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銳指出,樹立“有限政府”“服務型政府”理念,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凡屬于可以通過市場機制解決的,政府不介入,已經介入的要逐步退出。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健全人才市場體系,盡快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人才供給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激勵保障機制,推動人才自由流動。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在人才培養、吸引和使用中的主體作用,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傾向,建立面向國際、面向市場、面向現代化的人才開發和使用制度。構建天下英才匯聚涌現、平等競爭、自由發展的人才發展環境,借助市場力量和價格杠桿配置人才、檢驗人才和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激發各類人才創造活力,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吳平: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補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吳平認為,生態補償實質是實現發展成果的再次分配和資源蛋糕的重新切割,是促進經濟轉型、社會公平、生態優化協調統一的有效方式,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補償。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對于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促進生態扶貧,謀劃綠富雙贏,使“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立法先行是生態補償規范化的根本保證。第二,補償標準、范圍、資金來源、方式的多元化是生態補償全面實施的關鍵所在。第三,健全產權制度、完善監測體系、強化技術支撐是生態補償有序、精確、高效開展的有力保障。第四,強化過程監督、健全績效評估、調動社會參與是生態補償切實推進的堅實后盾。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王天平:創業教育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成功觀”】
西安外國語大學黨委副書記王天平指出,我們需要重新調整和設計教學傳統課程導向的專業構成。要調整學科設置,開放外語專業之間的邊界和壁壘,使得外語專業發展與學科建設緊緊圍繞社會實踐邏輯和各類產業發展的現實情況,走學科融合、專業動態協調的路子。要引導學生把創新創業建立在自己專業發展和專業能力發展的基礎上,著力于培養具有開創性的人,培養首創精神、獨立意識、創業能力以及挑戰現狀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的本領。同時,創業教育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成功觀”,真正的人生贏家應該是那些享受創意、創新、創業過程的人,而不僅僅是那些成功的創業者。
摘編自《陜西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