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陳名杰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刻揭示了文化發展對于民族進步無可替代的重大意義。五千年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燦爛輝煌,為我們留下了舉世矚目、浩如煙海的優秀文化遺產。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首先就要求我們把這些優秀文化遺產繼承好、發展好,轉化為優質文化資產,形成產業競爭優勢,實現由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跨越。
海淀地處北京城區西北部,幾百年積淀下來的豐厚歷史文化遺存,與新中國成立以來聚集的大量教育、科技等高端智力資源,使海淀兼具傳統底蘊與現代實力;同時,地域空間較為廣闊,社會各界對于文化工作的強烈共識,共同形成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的顯著優勢。近年來,海淀區著眼推動優秀文化資源向優質文化資產轉化,重點圍繞“紅皇蘭法”積極開展了一些探索。
“紅”是指曹雪芹紅樓夢文化。一是定位客戶群體,企業登臺唱戲。篩選了十萬精準“紅迷”,并聯絡了100余家生產與紅樓夢文化有關產品的企業,在二者之間搭好平臺。企業和“紅迷”進一步對接開展活動,舉辦沙龍研討會、嘉年華體驗活動等,設計開發主題相關產品,實現了良性運行。二是發揮產業聯盟作用。北京曹雪芹學會發起了曹雪芹紅樓夢文化發展聯盟和曹雪芹文化產業聯盟,通過文藝聯演、產業交流、會議研討等形式充分調動全國相關文化資源,形成紅學文化產業鏈條。
“皇”指的是皇家園林文化,主要包括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頤和園、暢春園和圓明園,總稱“三山五園”。聯合臺灣頑石創意股份有限公司等,推出了三山五園歷史文化全球巡展,以文化與科技的藝術化融合為重要看點,結合臺灣較為成熟的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經驗,利用現代數字虛擬和聲光3D數字技術再現圓明園盛世光影和藝術奇珍,打造出了可移動、數字化、復合型的文化藝術場景。巡展現已成功在臺北、杭州、濟南等多站舉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
“蘭”是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的納蘭性德,現已成為海淀區另一張高辨識度、高凝聚力的文化名片。對蘭文化的開發利用,一是通過對納蘭文化的尋根溯源、古今跨越,以納蘭家廟“東岳廟”和古戲臺為核心,以點帶面,整合周邊資源,盡可能對相關遺跡進行復建,形成納蘭文化區。二是成立納蘭文化研究中心,策劃組織全球納蘭書畫作品征集活動,開發納蘭文化衍生產品,如與郵政局合作發行納蘭明信片及郵票,與中國戲曲學院等合作創作歷史劇昆曲《納蘭》等。三是以納蘭文化為主線,與其研究重地承德和納蘭家族祖籍地四平聯動造勢、隔空輝映,合理宣傳推廣納蘭文化,做大文化格局,做強文化產業。
“法”是20世紀上半葉,北京西山一帶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動,其中貝熙業(法國駐中國大使館醫官)、鐸爾孟(法文版《紅樓夢》校訂人)、李石曾(中法大學創始人)等人起到了重要作用。相關文化轉化途徑,一是研究展陳,在匯編文稿史料和修繕歷史遺跡的基礎上,通過藝術手段和現代技術還原講述中法文化交流史。二是創作創意,大型人文紀錄片《貝家花園往事》、貝熙業之旅越野賽、本土化音樂劇《小王子》等一系列影視制作、體育賽事、文藝作品等進一步推動了中法文化交流資源的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建設基地,依托現有交流優勢,籌建公共外交基地,擴大公共外交和民間文化、教育等交流的國際合作與傳播影響。
推動轉化的過程也是不斷探索思考的過程。我們體會,實現優秀文化資源向優質文化資產轉化,各地具體情況不同,選擇的方向和路徑會各有差異,但其中有一些共性規律應該引起共同重視。主要是“四有”:
一是要有底。是指對本地區擁有的文化資源要有全面準確的認識,通過與其他地區對比,找到比較優勢,形成特色定位。要通過與高校、學會或研究機構合作,系統梳理歷史文化資源,既對建筑文物、影像資料等建檔,又搜集歷史故事,深挖精神內涵,對能夠轉化的優秀文化資源做到“底數清”。
二是要有界。是指政府和市場的邊界一定要清楚,特別是政府不能越界。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一定要注意轉變傳統工作方式方法,更多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積極搭建交流合作平臺,為企業和市場服好務。同時,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和調控,規范文化產業運營,維護文化市場公平競爭環境。
三是要有魂。是指文化產品要始終堅守文化內涵、文化韻味、文化意境。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是以文化內涵為靈魂的,好的文化產品總能傳遞價值共鳴,是傳統文化與現代表達的“美美與共”。內容空洞、形式雷同甚至粗制濫造的文化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品質化的需求,必將被市場淘汰。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在深挖優秀文化資源內涵和價值的基礎上,創新表達方式,努力創造富有歷史底蘊、民族特色、時代氣息的優秀文化產品。
四是要有法。是指轉化要有章法,遵循經濟和市場規律。文化和產業發展有其自身規律,實現優秀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文化資產要特別注重兩個方法,一是合理設計開發模式,二是走產業化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