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王進鋒
◆作為商代時期的文化遺存,四川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不少青銅雕像,藝術風格十分夸張,可能受到了西亞、中亞文明的影響。(資料圖片)
商代(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時候,在今天的中國境內生活著很多不同的族群,他們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他們也和今天中國境外的一些國家和族群發生著交往。這些交往見證了商代對外活動的諸多印跡,是研究3000多年前中華大地對外交往活動的重要資料,拓展了我們對那個久遠時代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觀察視野和研究思維。
推動朝鮮半島開化發展
商朝滅亡時,商朝的舊貴族箕子率領族眾來到朝鮮。《尚書大傳·洪范》記載,周武王滅商后,“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無臣禮,故于十三祀來朝”。
根據史書記載,箕子這次朝見周武王路過了殷墟,看到昔日的宮殿已經坍塌,長滿禾黍,十分傷心,于是作詩:“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詩中的“狡童”,指的就是商紂。殷遺民聽到這首詩后,皆痛哭流涕。
關于箕子走朝鮮,《漢書·地理志》 也有記載:“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俗猶羞之,嫁取無所讎,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其田民飲食以籩豆,都邑頗放效吏及內郡賈人,往往以杯器食。郡初取吏于遼東,吏見民無閉藏,及賈人往者,夜則為盜,俗稍益薄。今于犯禁浸多,至六十余條。可貴哉,仁賢之化也!”可見,箕子教朝鮮人民禮義、田蠶、織作,還制定了相關的禁令,極大地推動了朝鮮半島的開化和發展。
對于箕子來到朝鮮,朝鮮早期的史書有記載。金富軾《三國史記》提到“箕子受封于周室”,僧一然《三國遺事》也提到“周武王即位乙卯,封箕子于朝鮮”。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等文獻,當地人在多處建祠堂祭祀箕子。
到朝鮮王朝時期,朝鮮人對箕子的崇拜發展至頂峰。箕子成為李氏政權的一面重要旗幟,箕子崇拜成為政事和禮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1396年,朝鮮使節權近在回答明太祖有關朝鮮開國歷史的問題時,作詩曰:“傳說洪荒日,檀君降樹邊,位臨東國土,時在帝堯天,傳世不知幾,歷年曾過千。后來箕子代,同是號朝鮮。”檀君是古朝鮮的開國元勛,箕子在朝鮮半島建國,檀君朝鮮已經滅亡了。
從考古上看,商文化對朝鮮文化確實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箕子進入時,朝鮮正處于從有文土器向無文土器轉變的時代。無文土器通常粗質無文、底部扁平,器具有石鏃、半月形石刀、石斧等。這些器具明顯受到了龍山文化的影響。另外,商朝的稻谷和干欄式建筑,也在這個時期傳播到朝鮮半島。
上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在日本山形縣的一處繩紋文化晚期遺址中,發掘了一把青銅刀。這把刀與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大批青銅刀相似,只是日本青銅刀尾部的環有部分殘缺。專家認為,這把刀可能來自中國。
日本的220多處繩紋文化遺址中,還曾出土過環形石器。僅長野一個縣,就發現60多個出土地點。這些石器的使用時間從公元前5000年一直到公元前后的彌生文化中期,持續了5000多年。中國東北的遼寧、吉林也出土了類似環狀石器,使用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后。另外,朝鮮半島也發現了環狀石器,年代比中國的還早。有人推知,這種石器是從日本經由朝鮮半島傳入中國東北的。
根據出土文物,可以知道日本從繩紋時代的中期后半葉(公元前2500年前后)開始,與亞洲大陸的交流日漸頻繁起來。但是,這種早期交流和后來不一樣,呈現出時斷時續的特征,并沒有形成固定、持續的交流。商朝處在這個時期的中間,當時中日交流的一條重要路徑就是通過朝鮮的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