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精準扶貧、人民政協聚力功能、立法、決策能力、鄉鎮污水治理、全面從嚴治黨、共享城市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拓兆兵:形成脫貧攻堅的社會支撐】
拓兆兵認為,消除貧困是一場持久戰,也是一場攻堅戰。打贏脫貧攻堅戰,僅靠廣大基層干部和群眾是不夠的,必須全社會都行動起來,要充分發揮社會資源輻射和帶動作用,激發資金、技術、市場、管理等力量,尤其是金融界、社科界、教育文化界,要以務實的金融支持、理論支持和文化教育支持助力精準扶貧,促進貧困地區改變生存環境、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生產能力。同時,要積極倡導全民公益理念,通過愛心捐贈、志愿服務、結對幫扶等多種形式參與扶貧,形成脫貧攻堅的社會合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陳永弟:人民政協凝聚力量依靠思想智慧】
上海市靜安區政協主席陳永弟指出,人民政協聚力功能,不是靠法定的權力,而是靠智慧的思想,在與委員的觀點互動、思想流動、智慧涌動中不斷錘煉和提升思想力,用真理的力量來感召人、推動事。更為重要的,還應努力塑造政協工作者獨特的人格魅力,養成謙和、睿智、親民的履職風格,用交心換心讓人如沐春風,以公平公正令人心悅誠服。這樣的凝聚才能深入人心、令人信服,富有感染力,實現持久性。這種思想和人格的魅力固化下來,成為一種生態,就會形成政協自己獨特的文化,使政協組織充滿“黏性”。
摘編自《文匯報》
【安東:增強立法的及時性、協調性】
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安東指出,法律法規的穩定性與調整對象的變動性之間存在矛盾,法律作為一個不斷發展的體系,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及時進行修改完善。首先,應綜合運用制定、修改、廢止、解釋等手段,及時制定全面深化改革急需的法律法規,適時修改、廢止、解釋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法律法規,做到銜接協調,保障法律體系的科學統一。其次,應建立健全立法評估機制。在立法前對立法目的、必要性、科學性、主要內容、社會影響以及成本效益等進行論證和評價,提高立法的科學性、前瞻性。在立法時對出臺的時機、立法的社會影響、條文的科學合理性進行評估,增強立法的實效性。在立法后對實施效果進行評價,作為修訂完善的重要依據。
摘編自《人民日報》
【秦德君:排除偏好因素,確保理性決策】
秦德君表示,決策過程存在大量偏好,決策行為受到個人利益或部門利益的影響。即使是國家法律制定也“總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見”。所謂“原則可能是永恒的,利益卻總是處于變化之中”,出于部門利益、群體利益、地方利益的各種偏好,事實上不斷影響著決策的焦點和決策實施的實際效果。由此,決策過程應注重“察看公共精神在該過程里占多大優勢”,才能屏蔽和排除各種偏好,確保決策不偏離公共利益之道。
摘編自《學習時報》
【香城:提升鄉鎮污水管網現代化管理水平】
香城表示,在進行鄉鎮生活污水處理的過程中,要以“生活污水全接納、全處理”為目標,從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道覆蓋和排水戶接納管理等方面開展接納現狀普查,切實摸清底數。要在逐步擴大主管網覆蓋范圍的同時,全力推進支管鋪設,并確保污水準確納入支管,提高污水收集率,增強截污控污能力。要加強資金保障,適當向財力相對薄弱的鄉鎮予以傾斜。對于存在安全隱患或安裝了水處理設施的簡易建筑,要盡快實施翻建或新建。要逐步提升污水管網現代化管理水平,將污水管網信息化管理納入建設實施方案中,并利用施工改造的契機,對地理信息系統進行補充完善,為今后污水管網建設和管理奠定基礎。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渠長根:把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有機結合】
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渠長根指出,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主題,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部署。全面從嚴治黨,清除積弊,必須把思想建設與制度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比如,黨員要佩戴黨徽,黨員工作室、黨員崗位要掛牌,黨的活動要懸掛黨旗黨徽,重大的黨的活動要向黨旗黨徽致敬、宣誓等等。通過增進黨員的身份意識、儀式感和莊嚴感,實現信仰和理想信念外部監督的大眾化和自我監督的日常化。黨組織要想方設法不斷地探索新載體,對黨員開展精神純潔、信仰培固、理想激發、信念增厚活動,把堅定信仰的工作融入日常、做到自覺。
摘編自《浙江日報》
【陶希東:大力發展現代共享經濟體系】
陶希東認為,要建設共享城市,就要在努力發展現有互聯網經濟、平臺經濟、跨境電商服務等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互聯網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和人才優勢,努力搭建各類極強輻射力和影響力的新型共享經濟平臺,引導廣大社會組織、居民把自己閑置或多余的物品(住房、交通工具、衣服、書籍、家具、日常用品等),通過平臺進行交易互換、互幫互助,讓更多的人獲得符合自己需求和能力的有價值的物品或服務,實現各得其所,讓更多民眾分享城市特有的資源配置功能。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