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金融扶貧、全球治理、大數據、勞動合同法、金融服務新范式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郭利華:金融扶貧依賴于傳統金融扶貧手段的革新】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郭利華認為,金融扶貧依賴于傳統金融扶貧手段的革新。在現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無論是商業性金融機構小額貸款,還是政府扶貧貼息貸款、社區發展基金等傳統金融扶貧手段,都可以依靠大數據支撐的信用系統實現貧困人群數據的精準分類以及標準化管理,借此實現對貧困人群的精準篩選;同時,由于降低了授信時對擔保的依賴,可以推進客戶群體的下沉,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從機構規模上,信用評級機構等專業型的信息中介機構迅速發展,為大型金融機構拓展“關系型”貸款業務創造了條件,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小銀行優勢”不再突出,大型金融機構在金融扶貧中完全可能承擔更大的責任。在運行原則上,需要充分尊重市場機制,一方面積極推動利率的市場化,讓扶貧資金的成本與風險相匹配,實現扶貧資金的保本微利與自我循環;另一方面不斷開放貧困地區金融市場,以稅收等政策鼓勵與吸引更多金融機構進入,充分競爭保證市場運行的效率,只有大量的以商業性運作手段實現公益性目標的“社會企業”介入,整個金融扶貧體系才能良性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阮宗澤:中國是連接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重要橋梁】
阮宗澤撰文指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連接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重要橋梁。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中國特別重視發展議題,強調要實現共同發展,推動制訂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行動計劃。這就需要使二十國集團治理機制從危機應對型向長效治理型轉變,特別是多傾聽占世界人口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完善世界經濟治理,應加大發展中國家的權重,更好地調動它們參與世界經濟治理的積極性,為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作出更大貢獻。這次杭州峰會創造了二十國集團歷史上發展中國家參與度最高的紀錄。中國邀請的嘉賓國包括非洲聯盟輪值主席國乍得、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主席國塞內加爾、東南亞國家聯盟輪值主席國老撾、 77國集國輪值主席國泰國以及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埃及與哈薩克斯坦等,極大地提升了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度。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有明:運用大數據為政協委員履職提供支撐】
甘肅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張有明教授指出,在“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時代背景下,可以切實運用大數據運用大數據,為政協委員履職提供支撐。利用大數據,將每年政協委員在各級政協開會和閉會期間提出的所有議案、建議和意見,以及政協委員本人履職的經歷集中起來,分門別類整理成數據庫,這樣既有利于建立委員的履職檔案,又有利于通過橫向、縱向數據分析,深度挖掘建議和意見所包含的信息,使之成為本級黨政機關決策的重要參考。可進一步建立完善政協委員APP履職服務平臺,使其成為委員運用大數據履職的一個重要擴展平臺。同時,利用微信為委員服務,開通各級政協微信公眾號,并使之不僅成為政協之間的互動平臺,而且能夠成為政協委員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互動平臺,也使之成為政協委員履職大數據體系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舉措。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