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城鎮化建設、食品藥品安全治理、綠色技術創新、專家信任危機、道德心理學研究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剛:大力推進精神層面的城鎮化】
安徽財經大學教授李剛表示:在城鎮化過程中應該大力倡導精神層面的城鎮化。首先,應認識到普及現代城市文明不僅表現在培育富有現代品格的城市精神,營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發展環境,還表現為充分尊重鄉村文明。遵循“互動交流—取長補短—差異磨合—融合創新”的路徑,建立一個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同生共存的城市文明體系,實現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融合。其次,引導人們對自己的主觀世界自覺進行改造。由政府、居民、教育機構以及社會團體等多個主體遵循“搭建平臺—教育引導—法德并舉—自覺規范”的路徑,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適應現代社會的公民,提升居民素質。
摘編自《光明日報》
【胡穎廉:建立食品藥品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胡穎廉認為,實現食品藥品安全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是跳出傳統行政管控思路,建立健全食品藥品安全失信聯合懲戒機制。聯合懲戒的主旨是發揮其他領域對食品藥品安全失信行為的制約作用,在具體工作中要處理好三對關系。一是征信和用信的關系。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通過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定期向參與失信聯合懲戒的部門提供食品藥品生產經營嚴重失信者名單信息。二是短期和長效的關系。建立懲戒效果定期通報機制,相關部門定期將聯合懲戒措施的實施情況在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聯合懲戒子系統推送。三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涉及地方事權的,由地方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推送相關嚴重失信者信息至其他部門,由其他部門按照備忘錄采取懲戒措施,最終構建起各級、各部門協同推進的食品藥品安全失信懲戒體系。
摘編自《學習時報》
【雷毅:完善激勵機制,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
西南財經大學雷毅指出,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應完善供給側推動的激勵機制。一要完善政策法規激勵。可考慮將綠色技術創新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環境政策和科技創新政策相互融合。通過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完善,約束企業粗放行為,引導企業依法創新,保障企業創新成果。通過實施新興產業政策,鼓勵企業參與關鍵領域的綠色技術創新,支持依托企業建設綠色技術創新中心,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讓綠色技術創新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二要完善財政稅收激勵。可考慮對開發綠色技術產品和服務的企業進行投資補貼與生產補貼;加快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強化稅收調節的杠桿作用,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增加企業創新收益,激發企業創新激情。
摘編自《經濟日報》
【郭飛:暢通公眾與專家間溝通渠道,增強雙方互信】
浙江工商大學副教授郭飛表示,近年來,人們對專家的信任度不斷走低,面對專家信任危機,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公眾與專家之間的溝通。第一,公眾理解和參與科學。可以通過聽證會、共識會議等方式,擴大風險決策中的公眾參與,增加科學決策的合理性,增強公眾對專家的信任、減少不信任。第二,科學理解公眾。43.73%的被調查者指出,專家應傾聽公眾的心聲、重視公眾的訴求、理解公眾。專家如何去理解公眾呢?37.06%的被調查者期待與專家進行直接溝通,而不是通過第三方轉述,并認為直接溝通有助于增強專家信任。49.23%的被調查者提議:專家應提高與公眾溝通的技巧,少用晦澀的術語,多用老百姓能理解的方式進行表達。這就要求不斷提高專家的溝通技巧。
摘編自《大眾日報》
【朱海龍:道德心理學研究需要有“中國精氣神兒”】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朱海龍指出,任何學科理論體系的建構和完善,不應該也不能脫離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應以自信的文化心態展開自覺的研究,這恰恰是我國道德心理學所欠缺的氣象。事實上,如果不能自信地看待中華文化之根,講好道德心理學的“中國故事”,那么,既不能解決中國社會道德生態問題,也無法真正“走出去”,實現國際化。道德心理學研究需要強勁學術理想的支撐,但非剝離“中國精氣神兒”的所謂國際化偽理想。科學研究本應面向前沿,但不應混淆學術前沿與國際化之間的應然關系,并非國際化的內容和方法就代表已經走在了學術前沿。相反,面向國內,立足于民族文化,置身于自身社會的道德命題探究,就是最有生命力的前沿課題,也是科學研究的本真面貌。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趙偉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