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網絡文學研究會會長歐陽友權;中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劉譚明
文學網站是網絡文學的載體平臺,也是網絡與文學“共謀”的媒介,這是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在承載介質上的一大區別。網站是企業,是社會的“經濟細胞”。文學網站是文化企業,是數字技術傳媒時代的文化經濟載體。作為企業體制,文學網站需要以法人主體獨立經營,自負盈虧,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從事管理與經營;而作為文化企業,商業性文學網站的發展不僅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還需要依照文化建設的社會化規制,承擔文化服務、文化創新、文化價值營造的社會責任,履行提供精神產品,傳播思想信息,傳承優秀文化的使命。這使得文學網站既具文學性、文化性、傳媒性和意識形態性,又具有經濟性和產業性,亦即有著文化與經濟的二重性。因而,文學網站不僅應該創造企業的經濟效益,更要注重文化企業的社會效益,并且應該把社會效益放到優先地位,在保障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因此,比起經濟效益評價,文學網站更需要有力的社會效益評價。
一
作為網絡文學創作、傳播和閱讀的“賽博空間”,文學網站為人們在網絡上實施文學行為提供了一個虛擬而開放的公共平臺。我國文學網站眾多,有商業性質的原創文學網站,也有政府和文學文化類社團的公益性文學“官網”,還有門戶網站、其他企業類網站的文學板塊或文化頻道,以及論壇、資源下載類文學網站和一些有影響的個人文學主頁等等,人們也慣于用“網站”稱之。不論是哪一類文學網站或其他類型的商業網站,只要是以獨立的市場主體參與數字技術傳媒產業競爭的互聯網企業,都必然面臨如何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問題。并且,從文學的角度看,評價文學網站不同于網絡文學的作家和作品評價,也不同于網絡文學整體評價,它與其他類型的文學評價如我們常說的文學批評的不同之處在于,除了文學(作家、作品、文學問題、文學現象)和外在于文學作品的文學接受者(讀者、批評家)及其影響效果外,還有作為文學管理與經營主體需要面對的問題,這一點傳統文學評價(或批評)是沒有或者基本沒有的。因而,網絡文學的網站評價就有了相互關聯的三個基本的評價維度,即社會效益評價、經濟效益評價和網站管理水平評價。
社會效益評價是看一個文學網站的社會責任、文化價值和文學影響。這意味著評價文學網站的社會效益要著重看其在政治導向、精神文明建設、審美引導、文化傳承、文化產品生產、文化服務等方面做了些什么,看其是否為讀者提供了健康的精神食糧,是否讓讀者得到了閱讀的快樂、審美的愉悅或精神的陶冶,是否為文學的繁榮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是否對有才華、有潛力的網絡寫手進行了挖掘和培養,等等。網站評價體系離不開社會效益方面的評價指標。2015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對國有文化企業有明確規定:“社會效益指標考核權重應占50%以上,并將社會效益考核細化量化到政治導向、文化創作生產和服務、受眾反應、社會影響、內部制度和隊伍建設等具體指標中,形成對社會效益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這對于以社會文化資本為經營主體的文學網站來說,也應該是需要遵循的評價原則。
文學網站的經濟效益評價是看其企業資本保值增值的盈利狀況。文學網站屬于經濟實體,是一個經營原創文學(部分網站兼顧經營傳統文學作品)的企業,要以網絡文學作為自己的經營對象,即通過文學閱讀及其衍生市場(如時下的IP版權轉讓)來實現盈利并擴大再生產。文化企業要講求經濟效益,在社會效益優先的情況下,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達成利潤的最大化。這是商業性文學網站的必然選擇和正當要求。誕生于傳媒產業市場的文學網站沒有財政撥款,也不能單靠政府補貼,它只能依托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自主經營才能生存和發展,一個長期虧損、入不敷出的企業是無法持續存在的,更不用說科學高效地運營自己的網站了。
網站的管理水平評價是一個文學網站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組織前提和機制保障。文學網站的運行既具有其外在性,即網站的運行狀態和技術服務水平,又離不開網站內部的科學管理與創新經營——網站運行對象要為寫手服務,為網民讀者服務,為社會文化消費服務,保證其組織有序、運轉正常、管理高效。因此,文學網站管理運行具有雙重性:一方面要保證對網站內部員工的科學管理,這屬于一般企業行為的內部管理;另一方面是對活躍于網站上的無數作者、讀者和消費市場的管理,可稱之為外部管理。這后一種管理是一般性企業所沒有的。為簡化指標,我們可以將這兩種管理的評價放在一起,統稱為網站管理水平評價。
二
在文學網站的三個評價維度中,我們把“社會效益評價”挑出來作為“問題”來加以審視,其原因何在呢?這可以從現實和理論兩個層面找到依據。從我國網絡文學發展現狀看,有許多網站確實存在文學品味不高、把關不嚴,作品抄襲模仿、粗制濫造,片面追求點擊率、作品IP轉讓率等不良傾向和問題,需要樹立社會效益優先的自覺意識,強化網站的文學責任和社會職責,從而制定文學網站社會效益評價體系對網站的社會責任做出評價。從理論邏輯上說,這一問題重要性的奧秘就在“文學”二字之中,是“文學”的特性決定了社會效益評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文學網站社會效益評價的學理依據就是基于“文學”命意的邏輯原點而得以成立的。我們知道,文學是一種精神產品,一種文化產品,它應該具備精神文化消費品的功能與價值,即用積極健康的精神力量、情感體驗和藝術感染來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引人求真、向善、審美,通過生動豐滿的藝術形象塑造,表達對時代的關注、對人性的洞察、對人民悲歡的關切,等等,這些都是經濟效益評價所難以奏效的,而必須引入社會效益評價,加強社會效益信念的培育。網絡文學及管理它的網站也不例外,無論網絡文學多么另類甚或叛逆,不管其媒介載體、寫作技能、傳播途徑和閱讀方式與傳統文學有多么不同,只要它還是文學,只要它還屬于精神產品,它就應該具有作為精神產品所應具備的基本特點,就需要蘊含精神產品特定的精神品質,如能滿足人的某種精神需求,產生認知、體驗、情感、信念等方面的影響或感染力量,能夠以正確的輿論、高尚的精神來引導人、鼓舞人、塑造人。好的精神產品會產生積極向上的影響與感染力,這便是文化產品的精神“鈣質”。可以說,正是網絡文學作為“文學”的精神“鈣質”,決定了文學網站把社會效益評價挺在前面的現實合理性和學理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