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韶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并把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制度設計和民心工程,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廊坊地處河北省中部、京津之間,既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區迅速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又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是京畿文化、運河文化、長城文化、宋遼文化的交匯之地。廊坊素有熱愛文化、重視文化的傳統,特別是近年來,廊坊市委、市政府積極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機遇,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統攬,以強烈的文化自覺積極推進基層文化建設模式創新,著力破解各種瓶頸制約,初步構建起文化建設氛圍濃厚、城鄉文化統籌發展、惠民水平持續提升的具有廊坊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繼以“申報創建中部第一、制度設計全國第一、集中評審中部第一”的成績順利通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驗收,并以綜合評比中部第一的成績獲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榮譽稱號。
一、凝聚“四個共識”,切實把文化建設擺上重要位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具體到廊坊,我們在實踐中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建設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四個方面的共識。一是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靈魂所在。在中央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文化建設是靈魂,是我們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重要標志。只有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質,才能為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障、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本質上就是貫徹中央“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具體實踐。二是文化建設是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題中之義。“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第一位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文化的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只有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道德素質、誠信意識、民主意識、法治意識,使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的全面小康。三是文化建設是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任務。在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中央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協調發展離不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都與文化建設息息相關;讓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共享發展的重要內容。加強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沒有文化建設作為保障,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調發展。四是文化建設是做好新時期民生工作的必然要求。當前,文化越來越成為社會民生不可或缺的內容,成為體現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只有不斷加強公共文化基礎建設,增加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基于這樣的思想共識,我們將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作為全市文化工作的“一號工程”,創新推進舉措,著力補齊短板,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二、推進“五化建設”,全面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我們從健全制度、完善設施、打造品牌、均衡供給、創新服務等環節入手,積極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使城鄉廣大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都得到有效保障。一是推進基層文化建設制度化。組織政府部門、科研院校和公共文化機構共同參與的調研團隊,開展“鄉鎮公共文化資源整合機制”課題研究,完成了《廊坊市鄉鎮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整合制度設計研究報告》《國內外基層公共文化資源整合服務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進展調研報告》。在科研論證的基礎上,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制度設計成果,印發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與服務規范》等6個制度性規范文件,同時出臺了《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建設實施方案》等7份配套文件,構建起較為完備的“6+7”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制度體系,為推進鄉鎮文化建設打牢根基。二是推進公共設施網絡化。通過新建文化設施、購買商用設施、改擴建原有設施、整合社會資源等多種途徑,推動文化設施建設提檔升級,市級群藝館、圖書館、博物館,縣級文化館、圖書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活動室設置率和達標率均達到100%,實現了以市級為龍頭、縣級為陣地、鎮級為紐帶、村級為延伸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覆蓋。先后建成了廊坊市文化公園、霸州華夏民間收藏館、中國自行車博物館、中華戲曲大觀園、李少春大劇院、益津書院、三河市文化中心、香河縣文化藝術中心、固安縣大劇院等一批標志性公共文化設施。三是推進文化活動品牌化。通過常年持續的品牌活動,讓文化融入群眾,豐富百姓生活。連續開展 “彩色周末”系列廣場文化活動,舉辦“幸福廊坊”文化藝術節。不斷創新豐富群眾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內容和載體,深入打造“夢想如歌”合唱藝術節,“百名畫家畫廊坊、百名攝影家拍廊坊”優秀作品巡展,“文化體驗小鎮”,廊坊特色文化博覽會,“月來月有戲”精品演出年,“書香廊坊”讀書會,“廊博伴我成長”,文化體驗大講堂等十大系列文化品牌,每年組織開展百場以上精品文化活動,深受群眾的喜愛和歡迎。四是推進文化供給均等化。堅持均衡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理念,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地區傾斜、向薄弱環節傾斜、向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項目和活動傾斜。深入實施“送文化下鄉”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市縣兩級每年堅持組織送文化下鄉2200多場次,受益群眾100多萬人次;農村電影放映近4萬場次,觀眾超過300萬人次。市縣兩級圖書館、文化館配備流動服務車22臺,年均下基層開展各種活動和培訓輔導700余次,在全市農村營造了處處歡歌熱舞的濃厚氛圍。五是推進文化服務多元化。籌建了“文化同行”——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整合全市文化服務項目,建立快捷反饋渠道,采取文化團購、免費預約方式提供“點餐”服務。已開展預約活動400多次,點擊量超過150萬次,注冊會員達20萬人。在全國首創了圖書館縱橫聯盟服務模式,即以廊坊市圖書館為中心館,縱向推進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公共圖書館延伸,橫向與院校、企業、部隊、民間圖書館建立聯盟,為市民提供公益性閱讀服務。全市已建成集20 個分館、3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并輔以門戶網站、手機圖書館、短信、微信等于一體的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系統平臺上運行圖書達到185萬冊,數字資源增至47TB,服務讀者14萬人。
三、打造“十大體系”,著力解決文化建設瓶頸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建立“十大體系”,著力破解陣地、資金、人員、活動不足等難題。一是統籌協調體系。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市直24個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各縣(市、區)也都相應建立了協調機制,形成了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的管理體制。二是政策支持體系。著力加強頂層設計,先后制定出臺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政策性和規范性文件60多份,既囊括戰略性、導向性較強的指導意見,也涵蓋極具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形成促進公共文化健康發展的政策體系和長效機制。三是設施網絡體系。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針對公共文化設施缺項,政府投資近10億元,通過新建、改擴建等多種途徑,全面推進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升級,打造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四是財政保障體系。把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設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確保公共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穩步提高。市縣兩級財政落實示范區創建專項資金5928萬元,安排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1320萬元,撬動社會各類資金投入49.05億元,形成了政府支持鼓勵、財政資金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良好局面。五是人才支撐體系。落實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機構人員編制標準,市級文化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的82%,縣級文化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的90%以上。全市105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均配備3名專職工作人員,為3383個行政村和社區各配備了1名文化管理員。加強民間文化隊伍建設,成立文化志愿者工作辦公室和文化志愿者協會,全面加強文藝骨干隊伍建設,積極開展群眾自辦文化團隊星級評定。六是產品供給體系。建立 “以需定供”的文化產品供給模式,通過開展調查、建立配送機制、組織文化活動,堅持從數量、供給、服務等方面進一步整合文化產品,更大限度地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出臺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實施意見,積極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與培育公共文化社會服務力量相結合,逐步構建多層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七是社會參與體系。注重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事業,支持社會資本建設廊坊大劇院、九天休閑谷、三河燕郊世界華人收藏博物館、安次壹佰劇院、永清賈廣健藝術館、固安劉凌滄郭慕熙藝術館、文安盧和民電影收藏館、大城紅木家具精品博物館等一大批公益文化設施。八是協同發展體系。堅持協同發展文化先行,充分發揮廊坊市區位優勢,與京津冀三地10個區市共同成立 “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務示范走廊”發展聯盟,構建起跨區域文化戰略合作機制。推進區域文化資源交流,先后主辦“和聲廊坊”京津冀合唱音樂會、京津冀非遺精品聯展、京津冀京東大鼓書會、京津冀“古風遺韻”傳統音樂交流研討會、京津冀運河書香節等系列區域文化交流活動40多場次,組織“牽手京津冀·歡樂進萬家”文化惠民工程300余場次,受益觀眾達到22萬人次以上,打開了三地之間文化高層次、全方位、深入合作的大門。九是考核評估體系。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示范區創建考核納入對地方黨委、政府的年度考核體系,每年進行督導考評。建立群眾評價反饋機制,制定群眾滿意度測評工作方案,委托第三方開展群眾滿意度調查,并將群眾滿意度測評分值按照3%的權重,納入縣級年度考核的評分標準。十是服務創新體系。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新思路、新模式,形成了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的“社會化”模式、鄉鎮文化機構的“縣管鄉用”管理模式、“縱橫聯合”圖書館建設模式、“一托四”村級陣地建設模式、農家書屋的“文化超市”發展模式、廣場舞蹈的“文化自治”等10個文化建設發展創新模式,在全國具有一定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
當前,我們正在深入實施“一十百千萬”工程,通過打造一張文化體驗城市名片,建立十大優秀文化隊伍,組織百場精品文化活動,建設千個文化惠民中心,評選萬戶文化示范家庭,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做成響亮品牌,為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文化需求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