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合意
說到錢與書,想到一句老話,“書中自有黃金屋”。對此說法,人們見仁見智。其實,這與讀什么書、怎么個讀法,以及為什么而讀等相關,而更不可忽視的,是如何致用。可以說,書讀對了,是“黃金屋”,書讀錯了,還可能被“延入獄”。
寫書、出書、藏書乃至讀書,離不開一定物質保證,說白點就是離不開錢。就讀書來說,條件艱苦反而能激發一些人刻苦攻讀,且古往今來不乏“成功典型”與感人事例,但一個好的讀書環境總是讓人向往的。之所以想到這個話題,是筆者最近到中部某省圖書館時,聽說了關于圖書館購書經費的變化,很有感慨。
了解公共圖書館的人都知道,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文化需求增加且要求升級,在相當多的地方,黨委與政府對改善文化民生更加重視。現在,公共文化設施,比如圖書館,其軟硬件大大改善,讀者對借書與閱覽環境滿意度越來越高。但是,經費特別是購書費不足的現象依然比較普遍,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尤其是基層圖書館,有的縣級館甚至沒有購書經費。
書,自然是一座圖書館的核心。沒有相應藏書,再好的設施也是擺設,再好的專業人員也無從用力。而購書經費能否得到基本保證甚至比較充裕,除了客觀因素外,當地領導是否真正重視就很關鍵了。就說中部這個省的圖書館,現在年購書費約5000萬元,這在全國省級館中名列前茅。由此,該館在購書乃至整個業務建設與服務讀者方面,都非常從容、自信,公眾滿意度、社會認知度也就越來越高。而此前,其年購書費是幾百萬元,與許多省份不相上下。
從幾百萬到幾千萬,跨越可謂巨大。這個改變,應該說源于省領導的文化意識。據說,前幾年,省主要領導到圖書館調研后,對圖書館的工作給予肯定并表達了一個意思:不要說多少錢能買多少書;需要買多少書,就給你們多少錢!
這支持力度真夠大的!聽說,這位領導同志自己也很喜歡讀書。
讀書,對一個人,對一個社會,是文化自覺的體現。多讀書、讀好書,自能增加文化自信。一個城市、一個地方,圖書館、博物館怎么樣,公共文化服務怎么樣,群眾文化生活怎么樣,是否有出類拔萃的文藝人才與代表性文藝形式、作品……關系到其形象與內涵,也影響到當地人的精神和氣質。還是說圖書館吧,那可是一個地方的公共書房。有一個好“書房”的地方,值得羨慕;那些關心、重視“書房”的領導,值得尊敬。在“書房”上花錢,真的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