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 帆
近日,隨著導演馮小剛新作《我不是潘金蓮》公映,圍繞影片內容的討論以及影片之外馮導對排片率的“訴求”持續在網上發酵,引發業內外對影片的高度關注。這也是繼藝術片《百鳥朝鳳》制片人跪求影院排片之后,中國電影市場上又一“熱鬧”的“新鮮事”。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電影市場上就會出現類似的“話題影片”,然而即使業界對涉及的相關問題梳理過后,這些影片遭遇的共同“尷尬”依然存在。
排片遭“特別待遇”:
是非公正眾說紛紜
11月18日,《我不是潘金蓮》上映首日,因不滿萬達院線的排片量,馮小剛在微博上向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發出一封公開信,對該片在萬達的排片率表達不滿。馮小剛稱萬達因為和華誼兄弟公司間的恩怨搞壟斷,打壓《我不是潘金蓮》的排片。
從上映首日各院線排片率看,《我不是潘金蓮》在萬達院線的排片率為10.9%,遠低于38.9%的全國平均值。當日,影片票房的主要來源為上海聯和院線、大地院線等5家院線。并且,排名前五的幾家院線均給出了超過5000場的排映場次,而萬達僅排出2159場,但由于場均上座率達到32.8%,最終產出了367.3萬元的票房,票房產值排名第六。萬達在排片場次不多的情況下依然能產出高票房,這就不難理解為何馮小剛對萬達排片率尤為在意。
隨后萬達董事、王健林的兒子王思聰對馮小剛的回應也頗有意思。“只準你們排片擠走別人,不允許我們對你片的不看好而降低排片?”這一方面承認了萬達院線確實對馮小剛的影片排片率不高,另一方面則暗示為爭取上映空間,華誼兄弟要求本計劃同天上映的好萊塢影片《神奇動物在哪里》延后一周上映。
其實,作為導演,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觀眾了解固然無可厚非,但此番馮小剛的“憤怒”也讓業界直觀地看到了影片背后所涉及的利益。
此次圍繞電影排片的爭論也和影片出品方之一——馮小剛創立的東陽美拉傳媒有關。目前東陽美拉傳媒已被華誼兄弟在2015年買下近70%股權,雙方簽訂了2016年稅后凈利潤不低于1億元的業績對賭協議。不過,今年上半年東陽美拉傳媒的凈利潤只有3535萬元,顯然,若想完成承諾業績,只能“押寶”《我不是潘金蓮》。
另據公開資料顯示,《我不是潘金蓮》的投資方包括華誼兄弟、北京文化和耀萊影視,對于三家公司而言,如何收回投資成本并盈利非常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耀萊影視通過保底發行,提出以5億元票房保底換取影片20%的投資權,這意味著耀萊影視在《我不是潘金蓮》票房成績上肩負一定壓力。耀萊國際影城給《我不是潘金蓮》70%以上的排片占比,足見其為沖刺票房所下功夫。
市場尷尬:
檔期、排片、票房話題再浮水面
既是因排片問題引發的“嘴仗”,那么“誰來決定排片”再次成為話題的焦點。不過從王思聰的回應中也可窺見一二——“講道理,沒有人和錢過不去,如果你這電影好,我們也一定會按照程序化的流程增加排片。”“賣相”好不好,成為萬達口中一部影片能否取得更高排片率的首要原因。
據了解,目前給電影排片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由院線統一下發指導意見,旗下影院根據各自的區域和觀眾喜好,在建議的排片量范圍內適當調整;另一種則是由影院經理直接負責排片。在這種情況下,影片的宣傳、出演的明星多寡等元素就成為判斷一部影片得到的場次多寡的預判。
實際上,當下影院同質化問題,加之熱門檔期下影片多而影廳少,不少影片的排片率自然受到擠壓。現階段院線對自家投資影片在排片上都會有所傾斜,由于市場資源集中而導致不公平競爭的問題日益增多。業內擔心,若此類問題持續惡化,將會對電影市場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中國電影市場當下出現這一狀況,其實在美國等成熟電影市場也曾出現過。最終,美國電影公司和手里的院線、影院被迫拆分,電影公司不允許涉足院線,院線也不允許投資電影。
據統計,截至9月底,國內電影銀幕為39194塊,去年底萬達院線有2557塊銀幕,以萬達院線2016年新增1000塊銀幕的規劃,其所占中國電影銀幕的比例不足10%。由此看來,現在判斷萬達壟斷,為時尚早。不過,分析人士也提醒業界,目前中國電影市場應加強市場秩序建設,促進市場公平競爭,進而才能更好地推動市場發展。
質量為上:
創作者、作品都應回歸本位
且不說馮小剛與王思聰孰是孰非,但王思聰一句“電影質量說了算”卻無人反對。作為影片的創作者,管好影片的藝術質量是最重要的,剩下的交由市場。
說到電影本身,《我不是潘金蓮》上映首日便拿下6676萬元票房,成為當天的票房日冠軍。加之從各大影片評分網站來看,觀眾對該片的評價也不差。雖然部分影評人評價的“這是馮小剛作品中最為優質的一部”有點言過其實,但此次馮小剛以“圓形畫幅”營造的陌生化觀感著實對影片敘事進行了創新性的嘗試,贏得了包括電影學界在內不少行業人士對該片的藝術價值和現實批判性的肯定。
無可否認,從藝術探索的角度,馮小剛的這部作品是值得肯定的。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需要更多能夠在藝術呈現、現實啟發中令觀眾有所回味的“話題”電影。不過,一些學院派影評人的“苛求”,也值得包括馮小剛在內的中國電影制作人的深思:無疑,以質量博得市場青睞,應是每一部電影所遵循的原則,而導演的本職工作應執著于創作高質量的作品,而非執意為作品開拓市場賣力吆喝。當市場、創作者、作品都回歸本位,或許一切都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