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 楠
11月18日,在新作《我不是潘金蓮》上映首日之際,馮小剛導演率先上演了一出“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戲碼:因認為《我不是潘金蓮》在萬達院線的排片偏低,馮導在個人微博上以金蓮的名義致信萬達董事長王健林,信中極盡諷刺,把自己和這部影片塑造成“任人宰割”的弱者形象;隨后,王健林的兒子“網紅”王思聰也在其影響力甚大的個人微博上,對馮導的這封信做出了回應。
由于當事雙方在業內的“重量級”地位,這場“互懟”迅速演變成最近電影圈中最大的熱點新聞,議者紛紛,馮導是否“炒作”、萬達的業界地位,甚至是華誼和萬達兩個公司之間互相挖角的種種恩怨,很快就被各路專欄作家、圍觀群眾等“八卦”得清清楚楚了。
不過,喧鬧過后,如果結合中國電影產業當下所處的關口,再來看這場爭議,也許會生出些除了娛樂和八卦意味之外的不同看法來。
為什么這樣說,是因為最近電影圈的消息并不都是好的,甚至可以說不好的居多。一向高歌猛進的電影產業在進入今年第二季度之后,突然變得“謙遜”了起來:票房增長乏力、影片口碑下滑,特別是在《美人魚》的票房創紀錄地超過30億元后,單片票房創新高的節奏戛然而止,突破變得遙遙無期。從高歌猛進到如今的增長乏力,中國電影產業終于在一直以來的野蠻生長之后,進入了回歸理性的矯正和調整期。站在這個從瘋狂到理性的關口上,可以預見的是,電影產業累積下來的眾多問題和欠賬都會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其中那些尤為嚴重的甚至會形成“反噬”:前期的粗放式增長有多不規范,后期就要背負多大的調整壓力。雖然,矯正和調整必然帶來電影產業的長期向好,但對于電影產業從業者來說,現實是殘酷的,良性回調的好處眼下還看不到,但票房增幅放緩帶來的競爭加劇和投資回收的壓力卻迫在眉睫。當此之時,調整的壓力、規則的缺失、市場的不規范、前期的欠賬等等交織在一起,生出多么光怪陸離的沖突和爭議都并不奇怪。
馮導、萬達“互懟”事件也不外如此。不論是馮導指責的萬達明顯偏低的排片率和明里暗里諷刺的萬達壟斷地位,還是王思聰“回敬”馮導時所提到的華誼挖萬達高管的事件,以及華誼的王中磊主動加入“戰斗”,無不帶著前期野蠻生長時期的氣息:規則不透明、競爭不公平、缺乏對市場競爭主體的有效監管等。至于馮導這次主動挑起戰火背后的炒作意味,更是帶足了粗放式增長時期新聞熱點式營銷的氣派。正如很多專家和評論者已經指出的那樣,不論是作為出品方的馮小剛和華誼,還是作為院線方的萬達,都應當以確保股東利益最大化作為企業追求的最終歸宿,然而遺憾的是,在這場“互懟”之中,人們看到的只是意氣用事、江湖恩怨,充斥著陳舊氣息和一言難盡的矯情、尷尬,卻唯獨缺乏最應該有的理智的市場考量。
在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上,排片率如何取決于一整套經長期磨合后形成的規則,而這套規則的最大價值在于其是所有從業者都充分知曉、認可和遵守的,不能說在規則背后沒有人為因素,但好的規則能把人為因素的影響降到最低,更不會因為誰特別會寫信或者特別會吵架,就能獲得更好的資源。同樣地,在一個成熟的電影產業中,一個市場主體雖然如王思聰所言是“私企”“沒有人和錢過不去”,但作為市場主體是否有壟斷的嫌疑,是否利用其地位進行了不公平的競爭,都是要受到監管的,錢在成熟的產業體系里還真不是萬能的。更不要說,連職業經理人在業內的流動也能惹起紛爭……
有趣的是,在王思聰的回應中,出現了一個小小的筆誤,把“競業”協議寫作了“敬業”協議。但這個小小的筆誤倒是歪打正著地點出了這場爭議的本質,在這個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關口上,若是業者都能夠敬業,少些意氣,多些對藝術、對市場、對觀眾、對股東的負責,那么未來爭議會少、競爭會良性,而中國電影也必能踏入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