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朝陽
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創建于1957年,一代代藝校人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扎實的辦學基礎,鑄就了以“團結、務實、創新、高效”為核心的藝校精神。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丁果仙曾是這里的名譽校長,晉劇名家張寶魁、牛桂英、郭鳳英、花艷君等曾在這里任教,田桂蘭、高翠英、郭彩萍、謝濤等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從這里走出,一批批優秀畢業生從這里奔赴各地……
50余年的風雨滄桑,50余年的櫛風沐雨,藝校現已發展成為集戲曲、音樂、舞蹈、美術、雜技、社會文化藝術于一體的太原市唯一一所綜合性藝術中專學校。經過半世紀的辛勤耕耘,藝校人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形成了獨特且富有成效的辦學機制,培養了大量的藝術表演人才和音樂、舞蹈、美術師范、雜技、豫劇等藝術教學和輔導人才,為繁榮太原市的文化藝術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學校被山西省教育廳評為管理四星級學校,并多次受到上級部門表彰,榮獲文化部、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文化廳、太原市委和市政府、市教育局等上級機關授予的模范學校、藝術人才培養先進單位、文明單位標兵、太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優秀單位、政風行風評議先進單位等光榮稱號,分別被太原市榮記集體二等功、一等功各一次。此外,還榮獲國家林業局、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頒發的全國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先進單位。
樹立品牌專業,走特色興校之路
上世紀90年代我國進行教育改革,學校開始自主招生,自籌費用,學生畢業不再由國家統一分配,曾經是學生家長眼中“香餑餑”的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也遇到了招生難。如何從全省10所中等藝術職業學校中突圍,成為我們迫在眉睫的一件頭等大事。校領導班子很快達成了共識:學校要發展,就必須適應市場需求,在求新求變上下功夫,形成有別于其他學校的特色,走特色辦學的路子。
特色辦學,特色興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由于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硬件設施、師資力量等客觀條件所限,在將學校做大方面很難有所突破,我們就把目光放在將學校做強上,確定了打造優勢學科、品牌專業,培養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的發展方向。經過幾年的實踐,社會文化藝術專業被評為省級示范專業,音樂、舞蹈、戲曲三個專業被確立為學校品牌專業。在繼承傳統教學、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的交融,積極開掘傳統文化的新內涵,在現有6個專業的基礎上,又開設了山西省首家曲藝班、體育舞蹈班、民航班。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豐富,招生難的窘況大為改觀。經過多年探索和總結梳理,我們在以品牌專業帶動其他專業整體提質發展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集“教、學、研、創”于一體的適合中等藝術教育的辦學模式,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解決了學生的入口問題,校領導班子又凝心聚智引領全體教職工傾力實施了一系列特色興校工程。
特色興校工程之一:實施訂單培養。我們分別于2007年和晉城市歌舞團、2009年和太原市雜技團、2012年和太原市歌舞雜技團合作辦學,不僅實現了學生、學校與用人單位的三方共贏,而且為今后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思路。
特色興校工程之二:大力開展校際合作。2010年我們與山西大學音樂學院簽署了共建教學實習基地協議書,2011年與中北大學體育與藝術學院音樂系簽訂校際合作協議書,在社會需求、調研開發、培養方案設計與實施、就業服務與指導、雙師型教師培養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并為學生實習、實訓提供平臺。
特色興校工程之三:廣泛與地市合作辦學。近年來,我們與呂梁、長治、陽泉、清徐等地市開展合作辦學,開設了呂梁班、長治班、陽泉班、清徐班,對學生進行委托培養。
特色興校工程之四:堅持產業化發展。成立了褐馬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對有關演出、推廣、交流等活動實施產業化運作;成立了兒童實驗藝術劇院,推出了兒童劇《褐馬雞與少年》、現代戲《花落花開》《守護夕陽》,大獲成功,使學校走出了一條跨行業、跨部門合作辦學的成功之路。
提升整體素質,打造優質師資隊伍
誰贏得高素質的師資,誰就將贏得明天的教育。只有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才能創造一流的教學質量。多年來,我們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置于各項工作的首位。對教師的管理,堅持“嚴”字當頭,“精”字入手,“勤”字為徑,“成”字為果,為了促進教師成長、優化師資隊伍,大力實施“名師工程”,從基本功到教學理念、從專業技能到教學技巧、從課堂教學到舞臺實踐,都力求嚴謹。積極開展經常性的教研活動,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市級、省級乃至全國的專業比賽,以此激發他們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和教學方法。同時堅持教學檢查督導工作,加強對教學的評估、檢查和教師的年度考核,促進教師增強責任心,提高教學質量。教師競聘上崗、擇優聘任、對教師級別拉開檔次等機制,更激勵著廣大教師積極向上、創新奮進……
我們始終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學習先進的,借鑒成功的,總結自己的。先后與成都藝校、杭州藝校、嵊州藝校、晉中藝校、臨汾藝校等兄弟院校就教學、管理等開展了全方位的交流學習;還選派各專業青年骨干教師赴寧波觀摩學習了第六屆中國國際聲樂大賽、赴常州參加了全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建設、赴西安觀摩了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等;邀請波蘭男中音歌唱家理查德·切斯勒教授,白俄羅斯、烏克蘭鋼琴家,知名音樂劇表演專家等來校舉辦了公開課教學。通過交流,開闊了眼界,活躍了思維,提高了自身素質,吸收到了新的觀念理念,促進了教學改革和創新。
課堂實訓結合,培養高素質學生
一所學校要獲得長遠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出口”問題,“出口暢”才能帶動“入口旺”,才能形成“招得來、留得住、送得出”的良性循環。從近幾年就業市場特別是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來看,藝術學校需要培養的是成熟的演員,而不僅僅是將學生帶進門;需要培養的是熱愛表演的演員,而不僅僅是掌握技藝的演員。為此,藝校規范了課堂教學秩序,實施開放式教學改革,開發制定了《民樂合奏》《音樂四重奏》《舞蹈》《合唱》《戲曲(打金枝)》《音樂劇》等實訓方案和校本教材。經常組織開展文化惠民演出、消夏晚會、新生音樂會、畢業生匯報演出等各類校內演出活動,師生同臺,使教師更直觀地了解學生的問題,以演促教。同時,積極給學生提供登上舞臺,特別是登上國家級舞臺的機會,組織學生參加省市乃至國家級各項比賽,使大部分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即擁有豐富的舞臺演出經驗,從而在畢業后不需專門培訓即可登臺演出,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近年來,學生在全國及省市各級各類大賽中獲獎達800人次,升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的人數也逐年增加,目前升學及就業率達95%以上。
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弘揚正能量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陣地,在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正能量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依托這一優勢,始終在關注社會熱點、傳播社會正能量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如每年舉行20余場次的文化惠民演出,豐富社區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和市曲協聯合舉辦的曲苑迎春文藝晚會,已連續3年在年末歲尾給全市人民帶去新年的祝福,成為太原文化惠民的一個招牌節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推出的反映老中青三代精神風貌的原創劇三部曲。2003年,為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培養造就品學兼優的未來一代,配合山西省“愛鳥周”宣傳活動排演了兒童劇《褐馬雞與少年》,講述了一群少年保護野生動物褐馬雞的故事,該劇全部由我校學生參演,學生演學生,真實生動,滿足了孩子們健康豐富的童趣要求,真正達到了煥發童趣、凈化童心的目的。該劇搬上舞臺以來,先后在太原、北京、蘇州等地中小學進行了多場演出,受到了青少年的熱烈歡迎,并榮獲文化部全國優秀兒童劇精品劇目獎、山西省“五個一工程”獎。
2008年,圍繞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創排了現代戲《花落花開》,該劇由我校師生聯合演出,不僅將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而且使師生切實體會到了只有家庭和諧才能構建社會和諧的道理,傳遞了老百姓共同的心愿,引起了廣泛共鳴。在山西省紀念改革開放30年優秀現代戲展演中榮獲特殊貢獻大獎。
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嚴峻考驗,以當前社會老齡化問題為切入點,2014年,根據太原市精神病醫院老干科主任李麗珠的先進事跡,創排了現代戲《守護夕陽》,呼喚更多的人去關愛老年人,理解老年工作者工作的艱辛。該劇不但由老年人演老年人,而且匯聚了老中青幼四代藝校人,實現“新”“老”共進,以“老”帶“新”。一經推出,即以其深邃的思想內涵、緊扣社會現實的“地氣”、感人的故事情節、精湛的藝術表演以及汁味濃郁的晉腔晉調,深深打動了觀眾。2014年,該劇應中國戲曲文學學會邀請,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進行了演出,榮獲第九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優秀劇目調演13項大獎,并于2015年作為山西省唯一入選劇目參加了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赴蘇州進行了演出。2016年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還播出了該劇的演出片斷。
管理以人為本,營造和諧發展氛圍
隨著學校管理改革與創新的不斷深入,“以人為本”逐漸成為學校管理文化的主流,我們提倡以人為本管理,不是弱化制度管理,而是注重增強制度的人文色彩,使制度管理充滿人本的溫情。本著肯定人、激勵人、發展人的思想去管理學校,尊重教師和學生的人格,尊重教師的工作和學生的學習,關心每一位教師和學生的存在和價值。校領導班子堅持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形成了相互信任、真誠相待、和諧共事的良好氛圍,并逐步建立起“校長負責,黨支部保證監督,教職工民主參與”的運行機制,學校重大決策做到民主化、程序化,無論是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工作計劃和各項制度,還是聘任、考核、獎懲、職稱評定等,都能廣泛聽取廣大教職工的意見,最后由教代會或校長辦公會議決定。我們在管理上努力為師生營造和諧的內在環境,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質激勵富于情,精神鼓勵滿含情”,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教師和學生工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了學校良好的教風、學風的形成和鞏固。
“今天的特色,就是我們明天的主流。”幾年來,我們在特色辦學、特色興校的道路上做了許多探索,也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2018年我校將迎來建校60周年,依托太原這座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蘊,踏著時代發展的節拍,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繼續沿著教育創新之路、特色興校之路、人才強校之路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