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程可心/攝
2016年11月26-27日,“跨界視野中的藝術理論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二屆全國藝術學年會”在南京藝術學院召開。會議由全國藝術學學會(籌)主辦,南京藝術學院承辦,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藝術學理論研究所、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浙江理工大學中國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中心、浙江音樂學院、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藝術百家》雜志社、《民族藝術》雜志社、《民族藝術研究》雜志社等單位共同協辦。來自全國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200余位藝術學理論界的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出席了本次會議。
本屆年會開幕式由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夏燕靖教授主持。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管向群教授、全國藝術學學會(籌)會長東南大學凌繼堯教授、副會長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所長黃惇教授、秘書長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廷信教授在年會上致辭。
本屆年會的主題是“跨界視野中的藝術理論”,分項論題有四項,分別是:“藝術理論跨學科研究”、“中西對話中的藝術理論研究”、“藝術理論與社會功能作用的重新審視”、“藝術生存環境的變化與藝術審美特征的變遷”。
大會主題發言環節,全國藝術學學會(籌)副會長、北京大學、重慶大學的彭吉象教授提出時代呼喚比較藝術學的誕生——中西對話中的藝術理論。他從創建“比較藝術學”這門學科的緣由、研究方法及未來發展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彭吉象教授指出,要爭取將“比較藝術學”同“比較文學”一樣正式列為教育部學科目錄中的一個二級學科,努力探索出“中國比較藝術學”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形成自己完整的學科體系,努力形成“比較藝術學”的中國學派。
全國藝術學學會(籌)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教授分析了當下藝術學理論認知的難題與焦點。他認為當下我們主要以西方藝術學理論為基礎建構藝術學學科,中國藝術學理論的話語權、學科體制和中國藝術學的核心內涵并沒有很好的建立。因此,我們應該確立滿足本土精神的價值體系,并進入到一個更深的層面。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教授在談到藝術理論的跨界時提出“鄰門互串”的說法。他指出從跨界視野考察當前藝術理論至少可以涉及五種情況:跨媒介藝術交融、跨門類藝術互通、跨學科匯通、跨形態呈現、跨行業交界。他認為作為藝術學理論,需要重溫弘揚我們民族自己的傳統,各藝術門類間相互交融和跨界的狀況,是藝術學理論需要傳承下去的,尤其在當今的藝術和外來藝術的對話中,要發揮自身的作用。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周憲教授就“藝術邊界”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李向民從經濟學的角度追溯了藝術的起源。此外,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李新風研究員、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龐井君先生、杭州師范大學校長杜衛教授、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教授、上海大學藍凡教授等從不同視角圍繞年會議題作了主題發言。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260余篇。經過專家組的認真評審,遵循論文選題與年會主題相符,寫作視角、學術觀念和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建設與發展相關的原則,從來稿中遴選出139篇稿件作為入選年會論文集的論文。
據悉,全國藝術學學會(籌)是圍繞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建設與發展,聯系全國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相關學科的專業學者共同討論與交流的學術組織。學會每年定期召開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并不定期舉辦相關專題論壇,至今共召開年會十二屆,成為我國藝術學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
圖為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夏燕靖教授
圖為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管向群教授
圖為全國藝術學學會(籌)會長東南大學凌繼堯教授
圖為全國藝術學學會(籌)副會長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所長黃惇教授
圖為全國藝術學學會(籌)秘書長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廷信教授
圖為全國藝術學學會(籌)副會長、北京大學、重慶大學彭吉象教授
圖為全國藝術學學會(籌)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教授
圖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教授
圖為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周憲教授
圖為南京藝術學院李向民教授
圖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李新風研究員
圖為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龐井君先生
圖為杭州師范大學校長杜衛教授
圖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教授